中国标准英文版 数据库收录: 159759 更新: 2023-03-09

GB 26512-2021

标准搜索结果: 'GB 26512-2021'
标准号码内文价格美元第2步(购买)交付天数标准名称相关标准状态
GB 26512-2021 英文版 245 GB 26512-2021 3分钟内自动发货[PDF],有增值税发票。 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 GB 26512-2021 有效

   
基本信息
标准编号 GB 26512-2021 (GB26512-2021)
中文名称 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
英文名称 The protection of the occupants of the cab of commercial vehicles
行业 国家标准
中标分类 T26
国际标准分类 43.040
字数估计 18,179
发布日期 2021-02-20
实施日期 2022-01-01
旧标准 (被替代) GB 26512-2011
归口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标准依据 国家标准公告2021年第1号
提出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机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26512-2021: 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
GB 26512-2021 英文名称: The protection of the occupants of the cab of commercial vehicles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的要求、试验方法以及标准的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N类车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730.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GB/T 4780 汽车车身术语
GB 11551 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 11557 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
GB/T 15089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GB/T 20913 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
GB/T 29120 H点和R点确定程序
ISO 4130 道路车辆 三维基准系和基准符号 定义
3 术语和定义
GB/T 3730.1、GB/T 4780、GB/T 15089及 GB/T 291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车辆型式
在下列主要方面没有实质差异的某一类型车辆:
---驾驶室部件的尺寸、形状和材料;
---驾驶室与车架的连接方式。
3.2纵向中心平面
垂直于同一轴上两侧车轮最外端轮心连线,并平分该连线的平面。
3.3平头车
发动机一半以上的长度位于风窗玻璃最前端的后方的车辆。
3.4A柱
汽车前挡风玻璃两侧的车身立柱。
3.5试验A
驾驶室正面撞击试验。
3.6试验B
驾驶室A柱撞击试验。
3.7试验C
驾驶室顶部强度试验。
3.8试验D
驾驶室后围强度试验。
3.9由 M1 类车辆衍生而成的N1 类车辆
A柱及A柱之前的结构和形状与 M1 类原型车相同的N1 类车辆。
3.10独立驾驶室
通过特定的连接方式与车架相连,且与载货区无共用部件的驾驶室。
4 要求
4.1 一般要求
4.1.1 驾驶室的设计以及与车辆的连接应尽可能消除在意外事故中伤害驾驶室内乘员的危险。
4.1.2 N1 类车辆和车辆总质量不超过7500kg的N2 类车辆应符合5.5、5.7和5.8规定的试验A、试验
C和试验D的相关内容。满足GB 11557或GB 11551或GB/T 20913规定的正面碰撞要求的车型,以
及符合GB 11551或GB/T 20913规定的由 M1 类车辆衍生而成的N1 类车辆,可视为符合正面撞击试
验(试验A)要求。试验C、试验D仅在具有独立驾驶室的车辆上进行。
4.1.3 N3类车辆和总质量超过7500kg的N2 类车辆应符合5.5、5.6、5.7和5.8规定的试验A、试验B、
试验C和试验D的相关内容。试验C、试验D仅在具有独立驾驶室的车辆上进行。
4.1.4 正面撞击试验(试验A)只在平头车上进行。
4.1.5 为验证与4.1.2或4.1.3的符合性,由车辆制造厂确定采用1个、2个、3个或4个驾驶室进行试
验。试验C的两个阶段应在同一个驾驶室上进行。
4.1.6 如果车辆制造厂能够按照标准要求的试验条件对驾驶室各个部件强度进行计算机模拟或计算,
或者通过其他的方式证明,驾驶室在经受试验A、试验B、试验C和试验D的条件下而不发生危及乘员
的变形(侵入生存空间),则可以不进行试验A、试验B、试验C和试验D。
4.2 试验后的生存空间
4.2.1 在完成4.1.2或4.1.3所述的每个试验后,驾驶室应存在生存空间,以在座椅上应容纳附录A所
规定的人体模型,且当座椅处于中间位置时,人体模型不应与车辆上邵氏硬度A不小于50的非弹性部
件发生接触。使用小于100N的力,且不使用任何工具就可以从人体模型处移开的非弹性部件不予考
虑。为了便于安装,可以将人体模型解体后放入驾驶室内组装,允许将座椅调整到最后位置,人体模型
组装完整后,应使其“H”点与座椅“R”点重合。人体模型的安放以及座椅“R”点的确定应按照GB/T 29120的要求,“H”点和“R”点位置的基准数据按附录B的要求给出。最后将座椅前移至中间位置以评定生存空间。附录A所规定的人体模型也可以使用带或不带测量仪器的HybridⅢ男性假人替代,HybridⅢ男性假人相关规定见GB/T 20913。
4.2.2 车辆制造厂提供的每个乘坐位置均应进行生存空间的检验。
4.3 其他条件
4.3.1 试验中,只要驾驶室与车架保持连接,用于固定驾驶室与车架的部件允许变形和损坏。前提是,
驾驶室仍然通过标准的固定装置与车架连接在一起,同时相对于连接点不能有非预期的移动、错位和
旋转。
4.3.2 试验中,车门不应开启。试验后,不要求车门能开启。
5 试验方法
5.1 车门
试验前,驾驶室的车门应关闭但不锁止。
5.2 发动机
对于试验A,车辆应装有发动机或质量、尺寸和安装方式与其相同的模型。
5.3 驾驶室
驾驶室应配备转向机构、转向盘、仪表板、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等。转向盘和座椅位置应调整至
车辆制造厂规定的正常使用位置。
5.4 驾驶室的固定
对于试验A,驾驶室应安装在车辆上。对于试验B、试验C和试验D,车辆制造厂可选择驾驶室安
装在车辆上或者安装在独立的车架上。车辆或车架应按照附录C所述的方式进行固定。
5.5 正面撞击试验(试验A)
5.5.1 撞击器应为钢制且质量均匀分布。撞击器质量应不小于1500kg。撞击器的撞击面应为平整的
矩形,长2500mm,高800mm(见图1中的b和h)。其边缘的圆角半径应为10mm±5mm。5.5.2 撞击器总成应为刚性结构,撞击器由刚性地固定在其上的两根摆臂自由悬吊,摆臂间距不小于1000mm(见图1中的f)。摆臂的长度,从悬吊轴到撞击器的几何中心,不小于3500mm(见图1中L)。
5.5.3 撞击器悬吊的位置应使其在垂直位置时满足下列要求:
---撞击器的撞击面与车辆的最前部相接触;
---撞击器的重心应低于驾驶员座椅“R”点50+5 0mm(见图1中的距离c);
---撞击器的重心应位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上。
5.5.4 撞击器应以从前向后的方向撞击驾驶室的前部。撞击方向应为水平方向且平行于车辆的纵向
中心平面。
5.5.5 对于N1 类车辆和车辆总质量不大于7500kg的N2 类车辆,撞击能量应为29.4kJ;对于N3 类
车辆和总质量超过7500kg的N2 类车辆,撞击能量应为55kJ。
5.6 A柱撞击试验(试验B)
5.6.1 撞击器应为钢制且质量均匀分布。撞击器质量应不小于1000kg。撞击器应是圆柱形的,圆柱
直径(见图2中的d)为600mm±50mm,长度(见图2中的b)不小于2500mm。其边缘的圆角半径应不小于1.5mm。
5.6.2 撞击器总成应为刚性结构。撞击器由刚性地固定在其上的两根摆臂自由悬吊,摆臂间距不小于
1000mm(见图2中的f)。摆臂的长度,从悬吊轴到撞击器的几何中心,不小于3500mm(见图2中的L)。
5.6.3 撞击器悬吊的位置应使其在垂直位置时满足下列要求:
---撞击器的撞击面与驾驶室的最前部相接触;
---撞击器的纵向中心线水平,并垂直于驾驶室的纵向中心平面;
---沿风窗玻璃和驾驶室的纵向中心平面进行测量,撞击器重心的高度应位于风窗玻璃上下边框的中间;
---撞击器的重心应位于驾驶室纵向中心平面内;
---撞击器的长度应沿着车辆的宽度均匀分布,并覆盖两个A柱之间的全部宽度。
5.6.4 撞击器应以从前向后的方向撞击驾驶室的前部。撞击方向应为水平方向且平行于车辆的纵向
中心平面。
5.6.5 撞击能量应为29.4kJ。
5.7 顶部强度试验(试验C)
5.7.1 一般要求
5.7.1.1 对于N3 类车辆和总质量超过7500kg的N2 类车辆,应在同一驾驶室上按顺序进行5.7.2和
5.7.3规定的试验。
5.7.1.2 对于N1 类车辆和总质量不超过7500kg的N2 类车辆,仅进行5.7.3规定的试验。
5.7.2 动态预加载试验
5.7.2.1 撞击器应是刚性的,质量均匀分布,且应不小于1500kg。
5.7.2.2 撞击器的撞击面应为平整的矩形,且尺寸应足够大,以保证按照5.7.2.3放置时驾驶室和撞击
器边缘不发生接触。如果使用摆锤作为撞击器,摆锤应由刚性地固定在其上的两根摆臂自由悬吊,摆臂
间距不小于1000mm,从悬吊轴到撞击器几何中心的长度不应小于3500mm。
5.7.2.3 撞击器和/或驾驶室在撞击时应按如下描述定位:
---撞击器的撞击面与驾驶室纵向中心平面成20°夹角,撞击器或驾驶室可处于倾斜状。如果撞
击器是一个摆锤,驾驶室不应倾斜,应安装在水平位置。
---撞击器的撞击面应能够覆盖驾驶室顶部侧边的整个长度。
---撞击器的纵向中心线应水平,且平行于驾驶室纵向中心面。
5.7.2.4 撞击器应撞击驾驶室的顶部侧边,并保证在撞击时满足5.7.2.3的规定。撞击方向应垂直于撞
击器表面,且垂直于驾驶室的纵向中心线(见图3中P1)。只要满足了撞击时的定位要求,移动撞击器
或驾驶室均可。
5.7.2.5 撞击能量应不小于17.6kJ。
5.7.3 顶部强度试验
5.7.3.1 加载装置应为钢制,且质量均匀分布。
5.7.3.2 装置的加载面应为平整的矩形,且尺寸应足够大,以保证在按照5.7.3.4规定定位时,驾驶室和
装置边缘不发生接触。
5.7.3.3 如果适用,在加载装置和支撑机构之间可装备线性轴承系统,以允许驾驶室顶部朝着远离5.7.2
的预加载阶段碰撞边的方向侧向移动。
5.7.3.4 在试验过程中,加载装置应按如下要求定位:
---平......
相关标准:     GB 15084-2022     GB/T 41601-2022

英文版PDF:   GB 26512-2021  GB 26512  GB26512   GB 26512-2011  GB 26512  GB26512   GB 26511-2011  GB 26511  GB26511   GB 26134-2010  GB 26134  GB26134
   
       隐私   ·  优质产品   ·  退款政策   ·  公平交易   ·  关于我们
宁德梧三商贸有限公司 (营业执照期限:2019-2049年. 纳税人识别号:91350900MA32WE2Q2X)
对公账号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 账户名称:宁德梧三商贸有限公司 | 账户号码:35050168730700000955
本公司专职于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