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GB 4943.1-2022'
标准编号 | GB 4943.1-2022 (GB4943.1-2022) | 中文名称 | 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1部分:安全要求 | 英文名称 | Audio/video,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 Part 1: Safety requirements | 行业 | 国家标准 | 中标分类 | L09 | 国际标准分类 | 35.020 | 字数估计 | 346,387 | 发布日期 | 2022-07-19 | 实施日期 | 2023-08-01 | 旧标准 (被替代) | GB 8898-2011; GB 4943.1-2011 | 归口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提出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发布机构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GB 4943.1-2022
Audio/video,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 Part 1: Safety requirements
ICS 35.020
CCSL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代替GB 4943.1-2011,GB 8898-2011
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1部分:安全要求
Part1:Safetyrequirements
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目次
前言 ⅩⅩⅠ
引言 ⅩⅩⅤ
0.1 目的 ⅩⅩⅤ
0.2 人员 ⅩⅩⅤ
0.2.1 基本要求 ⅩⅩⅤ
0.2.2 一般人员 ⅩⅩⅤ
0.2.3 受过培训的人员 ⅩⅩⅤ
0.2.4 熟练技术人员 ⅩⅩⅤ
0.3 疼痛和伤害的模型 ⅩⅩⅥ
0.4 能量源 ⅩⅩⅥ
0.5 安全防护 ⅩⅩⅦ
0.5.1 基本要求 ⅩⅩⅦ
0.5.2 设备级安全防护 ⅩⅩⅧ
0.5.3 安装性安全防护 ⅩⅩⅧ
0.5.4 个人安全防护 ⅩⅩⅧ
0.5.5 行为性安全防护 ⅩⅩⅧ
0.5.6 一般人员或受过培训的人员在维修状态期间的安全防护 ⅩⅩⅨ
0.5.7 熟练技术人员维修状态期间的设备级安全防护 ⅩⅩⅨ
0.5.8 安全防护特性的示例 ⅩⅩⅨ
0.6 电引起的疼痛或伤害(电击) ⅩⅩⅩ
0.6.1 电引起疼痛或伤害的模型 ⅩⅩⅩ
0.6.2 防止电引起疼痛或伤害的模型 ⅩⅩⅩⅠ
0.7 电引起的着火 ⅩⅩⅩⅡ
0.7.1 电引起着火的模型 ⅩⅩⅩⅡ
0.7.2 防止电引起着火的模型 ⅩⅩⅩⅡ
0.8 有害物质引起的伤害 ⅩⅩⅩⅢ
0.9 机械引起的伤害 ⅩⅩⅩⅢ
0.10 热引起的伤害(皮肤灼伤) ⅩⅩⅩⅣ
0.10.1 热引起伤害的模型 ⅩⅩⅩⅣ
0.10.2 防止热引起疼痛或伤害的模型 ⅩⅩⅩⅤ
0.11 辐射引起的伤害 ⅩⅩⅩⅥ
0.12 相关信息说明 ⅩⅩⅩⅥ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缩略语、术语和定义 9
3.1 能量源缩略语 9
3.2 其他缩略语 9
3.3 术语和定义 11
3.3.1 电路术语 15
3.3.2 外壳术语 15
3.3.3 设备术语 16
3.3.4 可燃性术语 17
3.3.5 绝缘 18
3.3.6 其他 19
3.3.7 工作条件和故障条件 20
3.3.8 人员 21
3.3.9 潜在引燃源 22
3.3.10 额定值 22
3.3.11 安全防护 22
3.3.12 间距 24
3.3.13 温度控制器 24
3.3.14 电压和电流 25
3.3.15 设备关于防电击保护的分类 25
3.3.16 化学术语 26
3.3.17 电池组 26
3.3.18 FIW术语 27
3.3.19 声暴露 27
4 通用要求 28
4.1 基本要求 28
4.1.1 各项要求的应用以及各种材料、元器件和组件的验收 28
4.1.2 元器件的使用 28
4.1.3 设备的设计和结构 29
4.1.4 设备的安装 29
4.1.5 未明确覆盖的结构和元器件 29
4.1.6 运输和使用时的方向 29
4.1.7 判据的选择 29
4.1.8 液体和充液的元器件(LFC) 29
4.1.9 电气测量仪器 30
4.1.10 温度测量 30
4.1.11 稳态条件 30
4.1.12 安全防护的层次 30
4.1.13 本文件中提及的示例 30
4.1.14 零部件或样品与最终产品分开进行的试验 30
4.1.15 标记和说明 30
4.2 能量源的分级 31
4.2.1 1级能量源 31
4.2.2 2级能量源 31
4.2.3 3级能量源 31
4.2.4 声称的能量源级别 31
4.3 能量源防护 31
4.3.1 基本要求 31
4.3.2 对一般人员的安全防护 31
4.3.3 对受过培训的人员的安全防护 32
4.3.4 对熟练技术人员的安全防护 33
4.3.5 受限制接触区的安全防护 34
4.4 安全防护 34
4.4.1 等效材料或元器件 34
4.4.2 安全防护的构成 34
4.4.3 安全防护的强度 34
4.4.4 用绝缘液体代替安全防护 36
4.4.5 安全联锁 37
4.5 爆炸 37
4.5.1 基本要求 37
4.5.2 要求 37
4.6 导体的固定 37
4.6.1 要求 37
4.6.2 合格判据 37
4.7 直接插入电网电源输出插座的设备 38
4.7.1 基本要求 38
4.7.2 要求 38
4.7.3 合格判据 38
4.8 包含纽扣电池的设备 38
4.8.1 基本要求 38
4.8.2 指示性安全防护 38
4.8.3 结构 39
4.8.4 试验 39
4.8.5 合格判据 40
4.9 由于导电物进入导致着火或电击的可能性 40
4.10 元器件要求 40
4.10.1 断开装置 40
4.10.2 开关和继电器 40
4.11 过流保护装置 40
5 电引起的伤害 41
5.1 基本要求 41
5.2 电能量源的分级和限值 41
5.2.1 电能量源的分级 41
5.2.2 电能量源ES1和ES2的限值 41
5.3 电能量源的防护 46
5.3.1 基本要求 46
5.3.2 电能量源的可触及性和安全防护 46
5.4 绝缘材料和要求 48
5.4.1 基本要求 48
5.4.2 电气间隙 53
5.4.3 爬电距离 62
5.4.4 固体绝缘 66
5.4.5 天线端子绝缘 74
5.4.6 作为附加安全防护一部分的内部导线的绝缘 75
5.4.7 半导体元器件和黏合接缝的试验 75
5.4.8 湿热处理 76
5.4.9 抗电强度试验 76
5.4.10 来自外部电路的瞬态电压的安全防护 78
5.4.11 外部电路和地之间的隔离 80
5.4.12 绝缘液体 81
5.5 用作安全防护的元器件 82
5.5.1 基本要求 82
5.5.2 电容器和RC单元 82
5.5.3 变压器 83
5.5.4 光电耦合器 83
5.5.5 继电器 83
5.5.6 电阻器 83
5.5.7 SPD 84
5.5.8 电网电源和由同轴电缆构成的外部电路之间的绝缘 85
5.5.9 室外设备的输出插座的安全防护 85
5.6 保护导体 85
5.6.1 基本要求 85
5.6.2 保护导体的要求 85
5.6.3 保护接地导体的要求 86
5.6.4 保护连接导体的要求 87
5.6.5 保护导体的端子 88
5.6.6 保护连接系统的电阻 89
5.6.7 保护接地导体的可靠连接 91
5.6.8 功能接地 91
5.7 预期的接触电压、接触电流和保护导体电流 91
5.7.1 基本要求 91
5.7.2 测量装置和网络 91
5.7.3 设备配置、电源连接和接地连接 91
5.7.4 未接地的可触及零部件 92
5.7.5 接地的可触及导电零部件 92
5.7.6 接触电流超过ES2限值时的要求 92
5.7.7 与外部电路相关的预期接触电压和接触电流 93
5.7.8 来自外部电路的接触电流的总和 94
5.8 电池后备电源的反向馈电安全防护 95
6 电引起的着火 96
6.1 基本要求 96
6.2 功率源(PS)和潜在引燃源(PIS)的分级 96
6.2.1 基本要求 96
6.2.2 功率源电路的分级 96
6.2.3 潜在引燃源的分级 99
6.3 在正常工作条件和异常工作条件下着火的安全防护 100
6.3.1 要求 100
6.3.2 合格判据 100
6.4 单一故障条件下着火的安全防护 101
6.4.1 基本要求 101
6.4.2 减小单一故障条件下PS1电路中引燃的可能性 101
6.4.3 减小PS2电路和PS3电路在单一故障条件下引燃的可能性 101
6.4.4 控制PS1电路中的火焰蔓延 102
6.4.5 控制PS2电路中的火焰蔓延 102
6.4.6 控制PS3电路中的火焰蔓延 103
6.4.7 可燃材料与PIS的隔离 103
6.4.8 防火防护外壳和防火挡板 106
6.4.9 绝缘液体的可燃性 111
6.5 内部和外部布线 111
6.5.1 基本要求 111
6.5.2 与建筑物布线互连的要求 112
6.5.3 输出插座的内部布线 112
6.6 连接附加设备引起着火的安全防护 112
7 有害物质引起的伤害 112
7.1 基本要求 112
7.2 减少在有害物质中的暴露 112
7.3 臭氧中的暴露 112
7.4 使用个人安全防护或个人防护器具(PPE) 113
7.5 使用指示性安全防护和说明 113
7.6 电池组及其保护电路 113
8 机械引起的伤害 113
8.1 基本要求 113
8.2 机械能量源的分级 113
8.2.1 基本分级 113
8.2.2 MS1 115
8.2.3 MS2 115
8.2.4 MS3 115
8.3 机械能量源的安全防护 115
8.4 有锐边锐角零部件的安全防护 116
8.4.1 要求 116
8.4.2 合格判据 116
8.5 运动零部件的安全防护 116
8.5.1 要求 116
8.5.2 指示性安全防护 117
8.5.3 合格判据 117
8.5.4 包含运动零部件的特殊类别设备 117
8.5.5 高压灯 121
8.6 设备稳定性 122
8.6.1 要求 122
8.6.2 静态稳定性 123
8.6.3 更换位置的稳定性 124
8.6.4 玻璃滑动试验 124
8.6.5 水平力试验和合格判据 124
8.7 安装在墙壁、天花板或其他结构上的设备 125
8.7.1 要求 125
8.7.2 试验方法 125
8.7.3 合格判据 126
8.8 提手强度 126
8.8.1 基本要求 126
8.8.2 试验方法 126
8.9 对附件(轮子或脚轮)的要求 127
8.9.1 基本要求 127
8.9.2 试验方法 127
8.10 手推车、架子和类似搬运装置 127
8.10.1 基本要求 127
8.10.2 标志和说明 127
8.10.3 手推车、架子或搬运装置的加载试验和合格判据 128
8.10.4 手推车、架子或搬运装置的冲击试验 128
8.10.5 机械稳定性 128
8.10.6 热塑性材料的温度稳定性 128
8.11 滑轨安装设备的安装方式 128
8.11.1 基本要求 128
8.11.2 要求 129
8.11.3 机械强度试验 129
8.11.4 合格判据 130
8.12 伸缩天线或拉杆天线 130
9 热灼伤 130
9.1 基本要求 130
9.2 热能量源分级 130
9.2.1 TS1 130
9.2.2 TS2 131
9.2.3 TS3 131
9.3 接触温度限值 131
9.3.1 基本要求 131
9.3.2 试验方法和合格判据 131
9.4 热能量源的安全防护 132
9.5 安全防护的要求 133
9.5.1 设备级安全防护 133
9.5.2 指示性安全防护 133
9.6 无线功率发射器的要求 133
9.6.1 基本要求 133
9.6.2 异物的规格 133
9.6.3 试验方法和合格判据 136
10 辐射 136
10.1 基本要求 136
10.2 辐射能量源分级 137
10.2.1 基本分级 137
10.2.2 RS1 138
10.2.3 RS2 138
10.2.4 RS3 138
10.3 激光辐射的安全防护 139
10.4 来自灯和灯系统(包括LED)的光辐射的安全防护 139
10.4.1 基本要求 139
10.4.2 外壳的要求 140
10.4.3 指示性安全防护 140
10.4.4 合格判据 141
10.5 X射线辐射的安全防护 141
10.5.1 要求 141
10.5.2 合格判据 142
10.5.3 试验方法 142
10.6 声能量源的安全防护 142
10.6.1 基本要求 142
10.6.2 分级 143
10.6.3 剂量系统的要求 143
10.6.4 测量方法 144
10.6.5 对人员的保护 144
10.6.6 对收听装置(头戴式耳机、耳塞式耳机等)的要求 145
附录A(资料性) 属于本文件范围内的设备的示例 146
附录B(规范性) 正常工作条件试验、异常工作条件试验和单一故障条件试验 147
B.1 基本要求 147
B.1.1 试验的适用性 147
B.1.2 试验的形式 147
B.1.3 试验样品 147
B.1.4 检查相关数据的符合性 147
B.1.5 温度测量条件 147
B.2 正常工作条件 147
B.2.1 基本要求 147
B.2.2 电源频率 148
B.2.3 电源电压 148
B.2.4 正常工作电压 148
B.2.5 输入试验 148
B.2.6 工作温度测量条件 149
B.2.7 正常工作条件下电池的充放电 149
B.3 模拟的异常工作条件 150
B.3.1 基本要求 150
B.3.2 覆盖通风孔 150
B.3.3 直流电网电源的极性试验 150
B.3.4 电压选择器的调节 151
B.3.5 输出端子的最大负载 151
B.3.6 电池极性反转 151
B.3.7 音频放大器异常工作条件 151
B.3.8 异常工作条件试验期间和试验后的合格判据 151
B.4 模拟的单一故障条件 151
B.4.1 基本要求 151
B.4.2 温度控制装置 151
B.4.3 电动机试验 152
B.4.4 功能绝缘 152
B.4.5 短路和断开电子管和半导体的各极 152
B.4.6 短路或断开无源元器件 152
B.4.7 元器件连续工作 153
B.4.8 单一故障条件试验期间和试验后的合格判据 153
B.4.9 单一故障条件下的电池充放电 153
附录C(规范性) 紫外线辐射 154
C.1 设备材料的防紫外线辐射 154
C.1.1 基本要求 154
C.1.2 要求 154
C.1.3 试验方法和合格判据 154
C.2 紫外线处理试验 155
C.2.1 试验装置 155
C.2.2 试验样品的放置 155
C.2.3 碳弧光辐照试验 155
C.2.4 氙弧光辐照装置 155
附录D(规范性) 试验发生器 156
D.1 脉冲试验发生器 156
D.2 天线接口试验发生器 156
D.3 电子脉冲发生器 157
附录E(规范性) 含有音频放大器的设备的试验条件 158
E.1 音频信号的电能量源分级 158
E.2 音频放大器正常工作条件 158
E.3 音频放大器异常工作条件 159
附录F(规范性) 设备标志、说明和指示性安全防护 160
F.1 基本要求 160
F.2 字母符号和图形符号 160
F.2.1 字母符号 160
F.2.2 图形符号 160
F.2.3 合格判据 160
F.3 设备标志 161
F.3.1 设备标志的位置 161
F.3.2 设备的识别标志 161
F.3.3 设备额定值的标志 161
F.3.4 电压设定装置 163
F.3.5 端子和操作装置上的标志 163
F.3.6 与设备类别有关的设备标志 164
F.3.7 设备的IP额定值标志 165
F.3.8 外部电源输出标志 165
F.3.9 标志的耐久性、清晰性和持久性 165
F.3.10 标志持久性试验 165
F.4 说明书 166
F.5 指示性安全防护 166
附录G(规范性) 元器件 169
G.1 开关 169
G.1.1 基本要求 169
G.1.2 要求 169
G.1.3 试验方法和合格判据 170
G.2 继电器 170
G.2.1 要求 170
G.2.2 过载试验 171
G.2.3 控制向其他设备供电的端子的继电器 171
G.2.4 试验方法和合格判据 171
G.3 保护装置 171
G.3.1 热切断器 171
G.3.2 热熔断体 172
G.3.3 PTC热敏电阻器 173
G.3.4 过流保护装置 173
G.3.5 G.3.1~G.3.4未提到的安全防护元器件 173
G.4 连接器 173
G.4.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 173
G.4.2 电网电源的连接装置 174
G.4.3 电网电源连接装置以外的连接装置 174
G.5 绕组组件 174
G.5.1 绕组组件中的导线绝缘 174
G.5.2 耐久性试验 174
G.5.3 变压器 176
G.5.4 电动机 183
G.6 导线绝缘 186
G.6.1 基本要求 186
G.6.2 漆包绕组线绝缘 187
G.7 电源软线 187
G.7.1 基本要求 187
G.7.2 横截面积 188
G.7.3 不可拆卸电源软线的软线固定装置和应力消除 189
G.7.4 软线入口 190
G.7.5 不可拆卸软线的弯曲保护 191
G.7.6 电源线布线空间 191
G.8 压敏电阻器 192
G.8.1 基本要求 192
G.8.2 着火的安全防护 193
G.9 IC限流器 195
G.9.1 要求 195
G.9.2 试验程序 195
G.9.3 合格判据 196
G.10 电阻器 196
G.10.1 基本要求 196
G.10.2 预处理 196
G.10.3 电阻器试验 196
G.10.4 电压浪涌试验 197
G.10.5 脉冲试验 197
G.10.6 过载试验 197
G.11 电容器和RC单元 197
G.11.1 基本要求 197
G.11.2 电容器和RC单元的预处理 197
G.11.3 电容器的选用规则 197
G.12 光电耦合器 198
G.13 印制板 198
G.13.1 基本要求 198
G.13.2 未涂覆的印制板 198
G.13.3 涂覆的印制板 199
G.13.4 在印制板相同内表面上的导体间的绝缘 200
G.13.5 在印制板不同表面上的导体间的绝缘 200
G.13.6 涂覆印制板的试验 201
G.14 元器件端子的涂覆 202
G.14.1 要求 202
G.14.2 试验方法和合格判据 202
G.15 加压充液的元器件 202
G.15.1 要求 202
G.15.2 试验方法和合格判据 203
G.15.3 合格判据 204
G.16 含有电容器放电功能的IC(ICX) 204
G.16.1 要求 204
G.16.2 试验 204
G.16.3 合格判据 204
附录H (规范性) 电话振铃信号准则 205
H.1 基本要求 205
H.2 方法A 205
H.3 方法B 207
H.3.1 振铃信号 207
H.3.2 脱开装置和监视电压 207
附录I(资料性) 过电压类别(见GB/T 16895.10-2010) 209
附录J(规范性) 无需使用隔层绝缘的绝缘绕组线 210
J.1 基本要求 210
J.2 型式试验 210
J.2.1 基本要求 210
J.2.2 抗电强度 210
J.2.3 柔韧性和附着性 211
J.2.4 热冲击 211
J.2.5 弯曲后抗电强度的保持 212
J.3 制造期间的试验 212
J.3.1 基本要求 212
J.3.2 火花试验 212
J.3.3 抽样试验 212
附录K(规范性) 安全联锁 213
K.1 概述 213
K.1.1 基本要求 213
K.1.2 试验方法及判定 213
K.2 安全联锁的安全防护机构的元器件 213
K.3 操作方式的意外改变 213
K.4 联锁安全防护的取消 214
K.5 失效保护 214
K.5.1 要求 214
K.5.2 试验方法和合格判据 214
K.6 机械动作的安全联锁 214
K.6.1 耐久性要求 214
K.6.2 试验方法及判定 214
K.7 联锁电路的隔离 214
K.7.1 触点间隙和联锁电路零件的分开距离 214
K.7.2 过载试验 215
K.7.3 耐久性试验 215
K.7.4 抗电强度试验 215
附录L(规范性) 断开装置 216
L.1 基本要求 216
L.2 永久连接式设备 216
L.3 持续带电的零部件 216
L.4 单相设备 216
L.5 三相设备 217
L.6 作为断开装置的开关 217
L.7 作为断开装置的插头 217
L.8 多个电源 217
L.9 合格判据 217
附录 M (规范性) 带电池组及其保护电路的设备 218
M.1 基本要求 218
M.2 电池组及其电池的安全 218
M.2.1 要求 218
M.2.2 合格判据 218
M.3 设备内提供的电池组保护电路 218
M.3.1 要求 218
M.3.2 试验方法 218
M.3.3 合格判据 219
M.4 包含便携式二次锂电池组的设备的附加安全防护 219
M.4.1 基本要求 219
M.4.2 充电的安全防护 220
M.4.3 防火防护外壳 220
M.4.4 含有二次锂电池组的设备的跌落试验 220
M.5 携带期间短路导致灼伤的危险 221
M.5.1 要求 221
M.5.2 试验方法和合格判据 221
M.6 短路的安全防护 222
M.6.1 基本要求 222
M.6.2 合格判据 222
M.7 铅酸和NiCd电池组的爆炸风险 222
M.7.1 防止爆炸气体聚集的通风 222
M.7.2 试验方法和合格判据 223
M.7.3 通风试验 225
M.7.4 标志要求 226
M.8 外部火花源导致具有电解质溶液的电池内部引燃的防护 226
M.8.1 基本要求 226
M.8.2 试验方法 226
M.9 防止电解液泄漏 228
M.9.1 电解液泄漏的保护 228
M.9.2 防止电解液泄漏的托盘 228
M.10 防止可合理预见的误使用的说明 228
附录N(规范性) 电化学电位表 230
附录O(规范性)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 231
附录P(规范性) 导电物体的安全防护 237
P.1 基本要求 237
P.2 防止异物进入或进入后引发后果的安全防护 237
P.2.1 基本要求 237
P.2.2 防止异物进入的安全防护 237
P.2.3 防止异物进入产生的后果的安全防护 238
P.3 防止内部液体泄漏的安全防护 240
P.3.1 基本要求 240
P.3.2 漏液后果的确定 240
P.3.3 漏液的安全防护 240
P.3.4 合格判据 240
P.4 金属涂层和黏合剂固定的零部件 240
P.4.1 基本要求 240
P.4.2 试验 241
附录Q(规范性) 预定与建筑物配线互连的电路 243
Q.1 受限制电源 243
Q.1.1 基本要求 243
Q.1.2 试验方法和合格判据 243
Q.2 外部电路---双导线电缆的试验 244
附录R(规范性) 受限制短路试验 245
R.1 基本要求 245
R.2 试验设置 245
R.3 试验方法 245
R.4 合格判据 245
附录S(规范性) 耐热和耐燃试验 247
S.1 稳定功率不超过4000W的设备防火防护外壳和防火挡板材料的可燃性试验 247
S.2 防火防护外壳和防火挡板的完整性的可燃性试验 247
S.3 防火防护外壳底部的可燃性试验 249
S.3.1 样品的安装 249
S.3.2 试验方法和合格判据 249
S.4 材料的可燃性分级 249
S.5 稳态功率超过4000W的设备防火防护外壳材料的可燃性试验 250
附录T(规范性) 机械强度试验 251
T.1 基本要求 251
T.2 10N恒定力试验 251
T.3 30N恒定力试验 251
T.4 100N恒定力试验 251
T.5 250N恒定力试验 251
T.6 外壳冲击试验 251
T.7 跌落试验 252
T.8 应力消除试验 252
T.9 玻璃冲击试验 252
T.10 玻璃破碎试验 253
T.11 伸缩或拉杆天线试验 253
附录U(规范性) 阴极射线管(CRT)的机械强度和防爆炸影响 254
U.1 基本要求 254
U.2 自身不防爆的CRT的测试方法和合格判据 254
U.3 保护屏 254
附录V(规范性) 可触及零部件的确定 255
V.1 设备的可触及零部件 255
V.1.1 基本要求 255
V.1.2 试验方法1---用铰接式试具试验表面和开孔 255
V.1.3 试验方法2---用直的非铰接式试具试验开孔 255
V.1.4 试验方法3---插头、插孔、连接器 257
V.1.5 试验方法4---狭槽开孔 258
V.1.6 试验方法5---预定要由一般人员使用的端子 259
V.2 可触及零部件的判定 259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 4943的第1部分。GB 4943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安全要求。
本文件代替GB 4943.1-2011《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GB 8898-2011《音
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 安全要求》。本文件与GB 4943.1-2011和GB 8898-2011相比,除结构调
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能量源分级测试,规定不同的限值和安全防护要求(见5.2、6.2、8.2、9.2、10.2);
---删除了TNV电路的定义(见GB 4943.1-2011的1.2.8.11,GB 8898-2011的附录B);
---增加了绝缘液体的定义和要求(见3.3.5.4、4.4.4、5.4.12、6.4.9);
---增加和更改了对含液体设备的要求(见4.1.8、B.3.1、F.4、G.15、P.3、GB 4943.1-2011的
4.3.10、4.3.11、4.3.12);
---增加了包含纽扣电池的设备的要求(见4.8);
---更改了部分安全要求的测试要求或限值(见表4、5.4.2、5.4.9、5.5.2.2、表38等,GB 4943.1-2011
的5.1、2.10.3、5.2、2.1.1.7、表4C等,GB 8898-2011的9.1.1.1、13.3、10.3、9.1.6、表3等);
---增加了反向馈电的要求(见5.8);
---增加了功率源电路的测试要求(见6.2);
---更改了可燃材料的要求和测试方法(见6.4、附录 S,GB 4943.1-2011的4.7、附录 A,
GB 8898-2011的第20章、附录G);
---更改了外壳的开孔要求(见6.4.8.3、P.2,GB 4943.1-2011的4.6,GB 8898-2011的9.1.3);
---增加了大型设备的要求(见8.5.4);
---更改了墙壁安装或天花板安装设备的试验方法(见8.7,GB 4943.1-2011的4.2.10,
GB 8898-2011的19.6);
---增加了滑轨安装设备的要求(见8.11);
---增加了无线发射器的要求(见9.6);
---更改了光辐射的要求(见表39、10.3、10.4、GB 4943.1-2011的4.3.13.5,GB 8898-2011的
6.2);
---增加了声辐射的要求(见10.6);
---增加了显示设备输入信号的要求(见B.2.5);
---增加了带有功能接地的Ⅱ类设备的新标识符号(见F.3.6.2);
---增加了使用完全绝缘绕组线的变压器的要求(见G.5.3.4);
---增加了充液的元器件的要求(见G.15);
---增加了集成电路、具有X电容放电功能的集成电路的要求(见G.16);
---增加和更改了带电池组及其保护电路的设备的要求(见附录 M);
---增加了受限制短路试验(见附录R);
---删除了弹簧冲击锤试验(见GB 8898-2011的12.1.3);
---增加了儿童试验试具和楔形试具(见附录V);
---增加了对室外设备的要求(见附录Y)。
ⅩⅩⅡ
本文件修改采用IEC 62368-1:2018《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1部分:安全要求》。
本文件与IEC 62368-1:2018相比,存在技术差异,在所涉及的条款的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用垂直单
线(|)进行了标示。这些技术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a) 适用范围
IEC 62368-1:2018适用于预定在海拔2000m及以下地区使用的设备。由于我国地理条件的
特殊性,以及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特点,在对IEC 62368-1:2018的部分条款修改后,本文件适
用于在海拔5000m及以下地区使用的设备。对于预定仅在海拔2000m及以下使用的设
备,可以采用相应降低的要求,但要进行警告说明。
本文件第1章第6段更改为:除制造商另有规定外,本文件假定最高海拔为5000m。
b) 过流保护装置
由于我国供电条件的特殊性,建筑设施中的保护装置不能对用电设备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不
采用依赖建筑设施中的保护装置提供保护的方式。在本文件增加:
4.11 过流保护装置
对一次电路的过流、短路和接地故障进行保护的保护装置,应作为设备的一部分包含在设备
中,除非满足故障条件下的所有要求。
如果B型可插式设备或永久性连接式设备依靠设备外的保护装置来进行保护,则应在设备的
安装说明书中说明,并且对短路保护或过流保护,或者必要时对两者提出要求。
c) 电气间隙的要求值
---在不同海拔,对电气间隙和抗电强度试验电压的要求值要乘以相应的倍增系数,本文件对
IEC 62368-1:2018中倍增系数的选取要求做了调整。
表8条文内容的第二段改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