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GB/T 14905-2020'
标准编号 | GB/T 14905-2020 (GB/T14905-2020) | 中文名称 | 橡胶和塑料软管 各层间粘合强度的测定 | 英文名称 | Rubber and plastics hoses. Determination of adhesion between components | 行业 | 国家标准 (推荐) | 中标分类 | G42 | 国际标准分类 | 23.040.70 | 字数估计 | 14,125 | 发布日期 | 2020-11-19 | 实施日期 | 2021-10-01 | 旧标准 (被替代) | GB/T 14905-2009 | 引用标准 | ISO 5893; ISO 6133; ISO 23529 | 采用标准 | ISO 8033-2016, IDT | 起草单位 | 胜利油田长龙橡塑有限责任公司 | 归口单位 | 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标准依据 | 国家标准公告2020年第26号 | 提出机构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发布机构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范围 | 软管各层间充分的粘合是软管在使用期间能否良好工作的基础。本标准规定了软管内衬层和增强层、外覆层和增强层、增强层间、外覆层和外贴层(位于外覆层之外起保护作用的薄层)以及内衬层和镶衬层(位于内衬层内,降低流体对内衬层渗透作用的薄层)之间的粘合强度的测定方法。本标准包含所有尺寸的软管并包含以下型别的软管结构:机织织物;编织织物;针织织物;圆织织物;织物缠绕;帘子布;钢丝编织;钢丝缠绕;支撑螺旋线。要使软管的性能令人满意,软管的各个部件之间应有足够的附着力。 |
GB/T 14905-2020
Rubber and plastics hoses -- Determination of adhesion between components
ICS 23.040.70
G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代替GB/T 14905-2009
橡胶和塑料软管 各层间粘合强度的测定
(ISO 8033:2016,IDT)
2020-11-19发布
2021-10-01实施
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GB/T 14905-2009《橡胶和塑料软管 各层间粘合强度的测定》。本标准与
GB/T 14905-200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3章);
---扩大了7型试样的适用范围,不仅适用于相邻螺旋线间距大于10mm的软管,还给出了相邻
螺旋线间距小于10mm时制备试样方法的建议(见6.3.8,2009年版的5.3.8);
---修改了图1~图8,使这些图的表示更加准确、减少标准使用者的误解(见图1~图8,2009年
版的图1~图8)。
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 8033:2016《橡胶和塑料软管 各层间粘合强度的测定》。
与本标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 2941-2006 橡胶 物理试验方法试样制备和调节通用程序(ISO 23529:2004,IDT);
---GB/T 12833-2006 橡胶和塑料 撕裂强度和粘合强度测定中的多峰曲线分析(ISO 6133:
1998,IDT);
---GB/T 17200-2008 橡胶塑料拉力、压力和弯曲试验机(恒速驱动)技术规范(ISO 5893:
2002,IDT)。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胜利油田长龙橡塑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穆学杰、张义贵、王淑丽。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4905-1994、GB/T 14905-2009。
橡胶和塑料软管 各层间粘合强度的测定
1 范围
软管各层间充分的粘合是软管在使用期间能否良好工作的基础。本标准规定了软管内衬层和增强
层、外覆层和增强层、增强层间、外覆层和外贴层(位于外覆层之外起保护作用的薄层)以及内衬层和镶
衬层(位于内衬层内,降低流体对内衬层渗透作用的薄层)之间的粘合强度的测定方法。本标准包含所
有尺寸的软管并包含以下型别的软管结构:
---机织织物;
---编织织物;
---针织织物;
---圆织织物;
---织物缠绕;
---帘子布;
---钢丝编织;
---钢丝缠绕;
---支撑螺旋线。
要使软管的性能令人满意,软管的各个部件之间应有足够的附着力。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 5893 橡胶和塑料试验设备 拉力、压力和弯曲型(恒速驱动) 技术规范(Rubberand
cation)
ISO 6133 橡胶和塑料 撕裂强度和粘合强度测定中的多峰曲线分析(Rubberandplastics-A-
3 术语和定义
ISO 833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ISO 和IEC 维护的标准化工作中使用的术语数据库网址如下:
---ISO 在线浏览平台:https://www.iso.org/obp。
4 原理
在规定条件下,用标准尺寸的试样测定内衬层和增强层、外覆层和增强层、各增强层、外覆层和外贴
层,以及内衬层和镶衬层之间的粘合强度。
5 试验仪器
5.1 概述
试验设备应具有下述特性。
5.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由动力驱动,装配有适用的测力计及自动记录装置,在试验过程中可保持移动端的移动速
度充分恒定。试验设备应符合ISO 5893中的0.5级或1级要求。
应使用无惯性测力计。
5.3 夹具
夹具应具有夹持试样不滑动的能力。
建议使用自紧式夹具。
对于条状试样,应采取预防措施以保持条状试样在试验过程中处于夹具夹持面相平行的平面内,例
如可用适当的重物固定在试样的自由端或将一块涂有聚四氟乙烯(PTFE)之类低摩擦材料的支撑板安
装到无驱动夹持器上。
5.4 芯轴
对于环形试样(6型和8型)应提供在试样中贴紧滑动的芯轴。该芯轴应能安装在机器的转动机头
上,从而使芯轴在试验过程中能自由转动。
6 试样
6.1 试样的型别
6.1.1 概述
规定了8个型别的试样,包含各类软管的结构及各种标准内径尺寸(见图1~图8)。
6.1.2 1型
条状,从软管上切取一个25mm±0.5mm宽的环状试样,然后横向切开形成条状。
6.1.3 2型
条状,长160mm,宽为软管半周长。
6.1.4 3型
条状,从软管上切取一个35mm±2mm宽的环状试样,然后横向切开形成条状。
6.1.5 4型
条状,长160mm,宽为软管半周长或10mm,两者中取小者。
6.1.6 5型
条状,长160mm,宽为软管半周长。
6.1.7 6型
环状,35mm±2mm宽。
6.1.8 7型
条状,沿增强层螺线方向切取25mm±0.5mm宽,或尽可能以最大宽度切取。
6.1.9 8型
环状,25mm±0.5mm宽。
6.2 试样的选择
除特定的产品标准或相关各方另有协定外,应从表1中选择试样的型别。不同的试样和(或)结构
相同而直径不同的软管得到的结果不可比。
6.3 试样的制备
6.3.1 概述
应采用切割刀片不会产生高温的方法制备试样。
应打磨调整试样的厚度,从而使分离面与夹具的牵引轴尽可能靠近。
含有杂质、起泡或裂纹的试样不应用于本试验。
6.3.2 1型
以与软管轴向成直角的方式从软管上切取一个25mm±0.5mm宽的环。将该环横向切开,并展
开形成条状。
剥开一层至足够长度,以保证该剥开端被夹在试验机的夹具上(见图1)。
在热积累可能导致性能退化的情况下,应使用2型,3型,5型或6型试样。
6.3.3 2型
将适当长度的软管沿轴向切成两半。取出其中一半,根据试样宽度沿轴向平行切两刀,间隔为
25mm±0.5mm、10mm±0.5mm或5mm±0.2mm。注意不应切透纱线。
剥开一层至足够长度,以保证该剥开端被夹在试验机的夹具上(见图2)。
6.3.4 3型
以与软管轴向成直角的方式从软管上切取一个35mm±2mm宽的环。将该环横向切开,并展开
形成条状。
在条状试样上平行切两刀,间隔25mm±0.5mm,注意不应切透纱线。
剥开一层至足够长度,以保证该剥开端被夹在试验机的夹具上(见图3)。
6.3.5 4型
将适当长度的软管沿轴向切成两半。取出其中一半,切成10mm±0.5mm宽的条状试样,如果宽
度小于10mm,则尽可能取最大宽度。
剥开一层至足够长度,以保证该剥开端被夹在试验机的夹具上(见图4)。
6.3.6 5型
将适当长度的软管沿轴向切成两半。用双刃刀具,在其中的一半的内衬层的中心位置纵向切割宽
为5mm±0.2mm的条状试样,并剥开试样的一端形成卷边。
剥开一层至足够长度,以保证该剥开端被夹在试验机的夹具上(见图5)。
6.3.7 6型
以与软管轴向成直角的方式从软管上切取一个35mm±2mm宽的环。在位于试样外覆层的中间
位置圆周切透外覆层两刀,间距为25mm±0.5mm。横向切透该25mm宽的外覆层,并剥开刀口的一
侧形成卷边(见图6)。
注:从软管上切取环形试样时,宜在切割试样之前,在软管内插入木棍或类似物体。
6.3.8 7型
在软管壁上通过沿增强层螺旋线方向切透整个软管厚度而获得一个长条,并修剪成160mm长、
25mm±0.5mm宽的试样,如果宽度小于25mm,则尽可能取最大宽度。
剥开一层至足够长度,以保证该剥开端被夹在试验机的夹具上(见图7)。
此为可选性试验,适用于大长度螺旋线支撑软管。不适用于制造成带有特殊端部的、埋入式管头软
管等。如果相邻螺旋线间距小于10mm,宜在制造过程中在软管的一端保留适当长度(如160mm或
25mm)不铺设增强螺旋线,使其制造工艺和状态与铺设螺旋线的软管相同。切取此部分,并根据4型
或8型试样制备。
6.3.9 8型
以软管轴向成直角的方式切取一个25mm±0.5mm宽的环形试样。横向切开该25mm宽的外
覆层,并剥开刀口的一侧形成卷边(见图8)。
注:当从软管上切取环形试样时,宜在切割试样之前,在管内插入木棍或类似物体。
6.4 试样的调节
所有试验均不应在软管制造后的24h内进行。试验前,试样应在标准温度和湿度(见ISO 3529)下
至少调节16h;这段时间可作为制造后的24h中的一部分。
6.5 硫化和试验的时间间隔
对于用于对比的评价,试验宜尽可能在产品制成后的相同时间间隔进行。对于样品制造和试验之
间的时间,应遵循ISO 23529的规定。
7 程序
7.1 准备
待试验的每一界面均应使用一个单独的试样。
7.2 试样的装配
从调节环境中取出试样,并测量试样的实际宽度。对于1型,2型,3型,4型,5型和7型试样,将其
剥开端夹在试验机的夹具上。对于6和8型试样,将试样置于芯轴(5.4)上,将剥开端夹在夹具上。进
行调整,使张力均匀分布并且在试验过程中试样不发生扭曲现象。将试样夹在夹具上时,使条状试样的
剥离角度约为180°,环状试样剥离角度约为90°。
重要的是应保证拉力作用于剥离面内。
7.3 试验速度
动力驱动夹具移动速率应能提供50mm/min±5mm/min(1型~7型试样)或者25mm/min±
2.5mm/min(8型试样)的层剥离速率。
7.4 测量
启动试验机并记录剥离至少100mm长度所需的力,单位为牛(N)。如果试样长度小于100mm,
则记录剥离的最大距离所需的力。
如果剥离发生在其他位置,例如在试样的任一层内部出现剥离,应注明该失效并记录此时的力。
8 结果的表示
自动记录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