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GB/T 17376-2008'
标准编号 | GB/T 17376-2008 (GB/T17376-2008) | 中文名称 | 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酯制备 | 英文名称 | Animal and vegetable fats and oils - Preparation of methyl esters of fatty acids | 行业 | 国家标准 (推荐) | 中标分类 | X14 | 国际标准分类 | 67.200.10 | 字数估计 | 25,248 | 发布日期 | 2008-11-04 | 实施日期 | 2009-01-20 | 旧标准 (被替代) | GB/T 17376-1998 | 引用标准 | GB/T 6682; GB/T 15687 | 采用标准 | ISO 5509-2000, IDT | 起草单位 | 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 | 归口单位 | 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标准依据 | 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8年第18号(总第131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告2016年第17号 | 提出机构 | 国家粮食局 | 发布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脂肪酸甲脂的制备方法。本标准包括了从动植物油脂、脂肪酸及脂肪酸盐制备脂肪酸甲酯的方法。规定了以下三种甲酯化方法:a)三氟化硼法(见第3章);b)三甲基氢氧化硫法(见第4章);c)酯交换法(见第5章)。本标准适用于气相色谱、薄层色谱、红外光谱等需要甲酯衍生物的各种分析过程。 |
GB/T 17376-2008: 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酯制备
GB/T 17376-2008 英文名称: Animal and vegetable fats and oils -- Preparation of methyl esters of fatty acid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376-2008/ISO 5509:2000
代替GB/T 17376-1998
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酯制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 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5509:2000《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酯制备》(英文版)。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对ISO 5509:2000进行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本标准是对GB/T 17376-1998《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酯制备》的修订。
本标准与GB/T 17376-1998的主要差异如下:
---用异辛烷(色谱纯)代替庚烷试剂;
---用三甲基氢氧化硫(TMSH)法代替原标准中的“不用三氟化硼的替代方法”;
---用酯交换法代替原标准中的“四碳或四碳以上脂肪酸甲酯的特殊制备方法”;
---将各方法中常用到的一些主要分析程序及原标准的第6章内容放在附录A中;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B。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 17376-1998。
本标准中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安徽大平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孟橘、夏天文、陈勇、王慧芳、朱文鑫、任春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7376-1998。
GB/T 17376-2008/ISO 5509:2000
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酯制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脂肪酸甲脂的制备方法。
本标准包括了从动植物油脂、脂肪酸及脂肪酸盐制备脂肪酸甲酯的方法。规定了以下三种甲酯化
方法:
a) 三氟化硼法(见第3章);
b) 三甲基氢氧化硫法(见第4章);
c) 酯交换法(见第5章)。
本标准适用于气相色谱、薄层色谱、红外光谱等需要甲酯衍生物的各种分析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 6682-2008,ISO 3696:2008,MOD)
GB/T 15687 动植物油脂 试样的制备(GB/T 15687-2008,ISO 661:2003,IDT)
3 三氟化硼法(常用方法)
警告:方法中涉及到危险试剂的使用。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保护眼睛,并避免腐蚀性化学物品
灼伤的危险。三氟化硼有毒,建议分析人员尽量不用甲醇和三氟化硼制取三氟化硼甲醇溶液(见附录A
中第A.1章)。
3.1 原理
甘油酯在氢氧化钠甲醇溶液中皂化,生成的脂肪酸盐与三氟化硼甲醇溶液反应生成甲酯。如果要
分析纯脂肪酸及其脂肪酸盐,则不需要皂化,直接与三氟化硼反应甲酯化。
3.2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油脂及衍生物(脂肪酸、脂肪酸盐),不适用于乳脂和含有下列基团的化合物:
---次氧基化合物(如:酮基、环氧基、羟基、氢过氧基);
---环丙烷和环丙烷基化合物;
---炔类脂肪酸。
如果油脂中仅含有少量的上述化合物(如棉籽油),仍可按第3章的一般方法进行酯化。否则要采
用第4章或第5章所述方法。
气相色谱分析中使用异辛烷做溶剂制得的甲酯溶液回收率最高,但对己酸甲酯的回收率只
有75%。
3.3 试剂
除有特殊说明,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
3.3.1 水:应符合GB/T 6682中3级水的要求。
3.3.2 氢氧化钠甲醇溶液:约0.5mol/L。
将2g氢氧化钠溶于100mL含水不超过0.5%的甲醇中。该溶液存放时间较长时,可能会形成少
量白色的碳酸钠沉淀,但不会影响甲酯的制备。
GB/T 17376-2008/ISO 5509:2000
3.3.3 三氟化硼甲醇溶液:质量分数12%~15%1)(见附录A的第A.1章)。
1) 可选购14%、20%、(MerckNO.8.01663)和50%的市售试剂,提供此信息仅是为了方便本标准的使用者,而不
是对这些产品的认可。
3.3.4 异辛烷(2,2,4-三甲基戊烷):色谱纯(见附录A的第A.2章)。
警告:异辛烷易燃易爆,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1.1%~6.0%(体积分数)。异辛烷有毒,不要误食
或吸入,操作应当在通风橱中进行。
3.3.5 氯化钠:饱和水溶液。
3.3.6 无水硫酸钠。
3.3.7 氮气:含氧量低于5mg/kg。
3.3.8 己烷:色谱纯,仅用于干酯制备。也可用石油醚:沸程40℃~60℃,溴值低于1,无残渣(见附录
A的第A.2章)。
3.3.9 甲基红:1g/L,溶于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中。
3.4 仪器
实验室常用仪器,以及下列仪器:
3.4.1 磨口烧瓶:50mL或100mL,具塞。
3.4.2 回流冷凝器:有效长度200mm~300mm,具有与磨口烧瓶(3.4.1)配合的磨口接头。
3.4.3 沸石:脱脂。
3.4.4 移液管或自动加液器:至少10mL。
3.4.5 玻璃瓶:具螺旋盖,容量至少4mL。
3.4.6 分液漏斗:250mL,用于干脂制备。
3.4.7 旋转蒸发仪。
3.4.8 分析天平:分度值为0.001g。
3.5 试样制备
试样应为液体且无水、透明,按照GB/T 15687制备试样。如需加热样品,则采用刚好高于熔点的
温度。
3.6 操作步骤
警告:三氟化硼有毒,以下操作需在通风橱里进行,玻璃器具用后,应立即用水冲洗。
3.6.1 试样
根据所需样品试样量,按表1选择合适的烧瓶及适量的试剂和溶液。
3.6.2 皂化
3.6.2.1 油脂从3.6.2.2开始进行,脂肪酸及脂肪酸盐从3.6.2.3开始进行。
3.6.2.2 将试样置于合适的烧瓶中(见表1和附录A),加入适量(见表1)氢氧化钠甲醇溶液(3.3.2)
GB/T 17376-2008/ISO 5509:2000
及沸石(3.4.3),然后接上冷凝器(3.4.2)。
如果存在两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在回流前,迅速向烧瓶中导入几分钟干燥氮气(3.3.7)将空气
排掉。
在水浴上回流直至油滴消失,每30s~60s缓慢摇动烧瓶,以防止氢氧化钠形成固态附着在瓶壁
上。回流过程通常需要5min~10min,有些情况可能会更长(见附录A第A.3章和第A.4章)。用移
液管从冷凝器顶部加入适量(见表1)的三氟化硼甲醇溶液(3.3.3)于沸腾的溶液里。
接下来按照3.6.3或3.6.4步骤执行。
3.6.2.3 将试样置于合适的烧瓶中(见表1),加入适量(见表1)的三氟化硼甲醇溶液(3.3.3),然后接
冷凝器(3.4.2)。
接下来按照3.6.3或3.6.4步骤执行。
3.6.3 甲酯溶液制备(主要用于气液色谱分析)
3.6.3.1 继续煮沸3min。对于含长链脂肪酸的油脂,如鱼油,继续煮沸30min。
3.6.3.2 从冷凝器顶部加入适量的异辛烷(3.3.4)于沸腾的混合溶液里。
3.6.3.3 取下冷凝器,拿出烧瓶。立即加入20mL氯化钠溶液(3.3.5)。塞住烧瓶,猛烈振摇至少
15s。
3.6.3.4 继续加入氯化钠溶液(3.3.5)至烧瓶颈部,静置分层。
3.6.3.5 吸取1mL~2mL上层异辛烷溶液于玻璃瓶(3.4.5)中,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3.3.6)去除溶
液中痕量的水,并按照以下几种方式注入气相色谱仪 :
a) 直接注入填充柱(见附录A的第A.5章);
b) 先用异辛烷适度稀释再注入毛细管柱(见附录A的第A.6章);
c) 对于毛细管柱,特殊情况可使用沸点更低的庚烷稀释。
3.6.4 干甲酯制备(用于薄层色谱或红外光谱分析)
3.6.4.1 继续煮沸3min。
3.6.4.2 从冷凝器顶部加入适量的己烷(3.3.8)于沸腾的混合溶液里。
3.6.4.3 取下冷凝器,拿出烧瓶。立即加入20mL氯化钠溶液(3.3.5)。塞住烧瓶,猛烈振摇至少
15s。
3.6.4.4 将混合溶液转移至250mL分液漏斗中(3.4.6)。加入约30mL饱和氯化钠溶液,静置分层,
保留己烷液。放出的氯化钠溶液再用50mL己烷(3.3.8)萃取两次。
3.6.4.5 将己烷液和两次萃取物合并,然后用每次20mL蒸馏水(3.3.1)洗涤,直至用甲基红试剂
(3.3.9)检验不显酸性为止。再用无水硫酸钠(3.3.6)干燥、过滤,用水浴通氮气流(3.3.7)或使用旋转蒸
发仪(3.4.7)蒸发溶剂。
在干酯制备过程中部分短链甲酯(C6~C10)会流失,不足500mg的试样,最好按比例减少氯化钠溶
液、溶剂和蒸馏水体积,见附录A的第A.6章。
4 三甲基氢氧化硫(TMSH)法
警告:方法中涉及到危险试剂的使用。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保护眼睛,并避免腐蚀性化学物品
灼伤的危险。三甲基氢氧化硫甲醇溶液有毒。
4.1 原理
试样溶解于甲基叔丁醚中,通过与三甲基氢氧化硫甲醇溶液进行酯交换来实现甲酯化。分析样品
时气化室温度高于250℃。如果样品中含有短链脂肪酸时(C4~C8),推荐使用戊酸甲酯作为内标物
(见4.2)。
4.2 适用范围
本快速甲酯化方法仅适用于气相色谱分析用的甲酯制备。本方法适用于所有油脂,包括乳脂和含
有乳脂的混合物,未发现有不饱和脂肪酸的异构化。
本方法也适用于含有3.2中所列化学基团的物质,但不能肯定甲酯化是否完全,游离脂肪酸只有
70%~80%被甲酯化。
含有羟基的脂类会部分生成相应的邻甲基醚衍生物,这可能会干扰甲酯的气液色谱分离。因此如
样品含有较多羟基,则该方法不适宜,可用气质联用仪分析。
气液色谱分析时,柱温低则该方法不适用。另外,该方法不推荐使用极性固定相。
分析短链脂肪酸(C4~C8)时,若样品中不含戊酸建议使戊酸甲酯作为内标物。
4.3 试剂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
4.3.1 甲基叔丁醚。
4.3.2 三甲基氢氧化硫甲醇溶液2):0.2mol/L。4℃时,该溶液在密闭试管内可保存2个月以上。
注:如自制,制备方法参见参考文献[3]。
2) 三甲基氢氧化硫可由 Macherey-NagelGmbH 公司购买,提供此信息仅是为了方便本标准的使用者,而不是对
这些产品的认可。
4.3.3 内标储备液:仅用于丁酸或己酸测定。称取大约250mg(精确至0.1mg)戊酸甲酯于50mL容
量瓶中,用异辛烷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4.3.4 内标参比液:仅用于丁酸或己酸测定。取10mL储备液(4.3.3)于100mL容量瓶中,用异辛烷
稀释至刻度。计算浓度(见附录A的第A.8章)。
4.3.5 石油醚。
4.3.6 无水硫酸钠。
4.4 仪器
实验室常用仪器,以及下列仪器:
4.4.1 试管:2mL,具磨口玻璃塞,或螺旋口自动进样瓶。
4.4.2 移液管:1000μL。
4.4.3 容量瓶:50mL和100mL。
4.4.4 滤纸。
4.4.5 旋转蒸发仪。
4.5 试样制备
试样应为液体且无水、透明,按照GB/T 15687制备试样。如需加热样品,则采用刚好高于熔点的
温度。
4.6 步骤
4.6.1 试样
称取10mg±2mg样品于试管(4.4.1)中。如果样品含水量较高,适当增大称样量。对固态样品,
在约高于10℃的温度下加热使其融化。避免温度过高加热。用石油醚(4.3.5)溶解样品,加入无水硫
酸钠(4.3.6)干燥30min,然后用滤纸过滤,再用石油醚洗涤残渣数次,用旋转蒸发仪(4.4.5)回收
溶剂。
4.6.2 甲酯制备
4.6.2.1 用移液管(4.4.2)移取500μL甲基叔丁醚加入到试样中以溶解试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