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GB/T 17587.3-2017'
标准编号 | GB/T 17587.3-2017 (GB/T17587.3-2017) | 中文名称 | 滚珠丝杠副 第3部分:验收条件和验收检验 | 英文名称 | Ball screws -- Part 3: Acceptance conditions and acceptance tests | 行业 | 国家标准 (推荐) | 中标分类 | J51 | 国际标准分类 | 25.040.20 | 字数估计 | 28,224 | 发布日期 | 2017-09-29 | 实施日期 | 2018-04-01 | 旧标准 (被替代) | GB/T 17587.3-1998 | 起草单位 | 江苏瑞安特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机床研究所、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 归口单位 | 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 | 提出机构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 发布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GB/T 17587.3-2017: 滚珠丝杠副 第3部分:验收条件和验收检验
GB/T 17587.3-2017 英文名称: Ball screws -- Part 3: Acceptance conditions and acceptance tests
ICS 25.040.20
J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代替GB/T 17587.3-1998
2017-09-29发布
2018-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GB/T 17587《滚珠丝杠副》分为以下5个部分:
---第1部分:术语和符号;
---第2部分:公称直径和公称导程 公制系列;
---第3部分:验收条件和验收检验;
---第4部分:轴向静刚度;
---第5部分:轴向额定静载荷和动载荷及使用寿命。
本部分为GB/T 17587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 17587.3-1998《滚珠丝杠副 第3部分:验收条件和验收检验》,与GB/T 17587.3-
199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在“4.1分级”中,将1998版本的7个标准公差等级改为8个标准公差等级,在表1中增加了标
准公差等级0级。以后凡涉及标准公差等级及检验项目允差之处,均增加标准公差等级0级
和相应的允差;
---在“4.2.1公差”中,增加了0级精度有效行程lu内行程变动量公差vup的计算公式;
---将1998版本的“4.2.2 行程偏差”改为“5.1 概述”,在5.1中增加一个新表2,1998版本的表2改为表3;
---将1998版本的“4.2.3 测量图计算”改为“4.2.2 测量图的评定”,增加“4.2.2.1 概述”,原
4.2.3.1和原4.2.3.2改为4.2.2.2和4.2.2.3;
---对5.1中图2进行了修改:将图中“允许误差=”改为“允许误差≤”。增加了原图中缺少的表
示行程测量仪的图形和指引线4;
---将1998版本的5.1、5.2及5.3,分别修改为5.2、5.3及5.4,并删除了1998版本中,将多个检
验项目合用一个表的表3、表4及表5,修改为每一个检验项目各用一个图表;
---将1998版本检验项目E1.1和E1.2内的“平均行程偏差e”,修改为检验项目E1.1内的“平均
行程偏差esa和e0a”和在检验项目E1.2内的“平均行程偏差e0a”;
---对检验项目E1.2中允差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改;
---在检验项目 E4的检验说明中,增加了“简图中的n 代表滚珠丝杠相对滚珠螺母旋转的圈数。”;
---将1998版本的检验项目E6、E7及E8,分别修改为E6.1、E7.1及E8.1;增加了检验项目E6.2、
E7.2及E8.2,并在E8.1的简图中,增加了指示计和评定检验结果的公式;
---将检验项目 E12的允差栏目,分成lu≤4000mm 和lu >4000mm 两种情况,增加了
lu >4000mm 的允差,删除了1998版本允差栏目中关于lu >3000mm的注,将1998版本的
检验说明中“滚珠丝杠副(两端无密封件)”,修改为“滚珠丝杠副(两端有或无密封件)”;
---将附录A表A.1的表题和表中的“目标行程公差”修改为“在指定行程内的公差值”;
---对附录A表A.3进行了修改,删除了原表下面的注。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 3408-3:2006《滚珠丝杠副 第3部分:验收条件和验收检验》。
本部分与ISO 3408-3:2006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在ISO 3408-3:2006中,滚珠丝杠副标准公差等级没有2级与4级,考虑到2级与4级的滚珠
丝杠副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故本部分在“4.1分级”的表1中,保留了GB/T 17587.1-1998
的处理办法,增加了标准公差等级2级和4级,以后凡涉及标准公差等级及检验项目允差之
处,均增加2级与4级标准公差等级和相应的允差;
---在“4.2.1公差”中,同GB/T 17587.1-1998,增加了2级和4级精度有效行程lu内行程变动量
公差vup的计算公式;
---对5.1中图2进行了以下修改:将图中“允许误差=”改为“允许误差≤”;增加了表示行程测量
仪的图形,重新引出了它的指引线4;
---在检验项目 E4的检验说明中,增加了“简图中的n 代表滚珠丝杠相对滚珠螺母旋转的圈数。”;
---在检验项目E5中,同GB/T 17587.1-1998,在注1中,增加了“此时l1 为滚珠丝杠总长”;
---在检验项目E6.1、E7.1及E8.1中,同GB/T 17587.1-1998,在E6、E7及E8中一样,增加了表
注“注:经商定允许将滚珠丝杠顶在中心孔上测量。”;
---在附录A中,考虑到公称导程4、6、8、12、16等滚珠丝杠副有广泛应用,同GB/T 17587.1-
1998表A.2中增加了公称导程的规格,还将表中的“导程”改为“公称导程”,“Ph”改为“Ph0”;
---在附录A表A.3中,考虑到表A.2中修改了公称导程的规格,为此对原表A.3的表格进行了修改。
本部分对ISO 3408-3:2006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在“4.2.1公差”和附录A表A.1的表注中,有效行程lu内的目标行程公差值ep确定方法,由不
分精度级别的说明,修改为分别按0级精度说明和按其他精度级别说明;
---将ISO 3408-3:2006的4.2.2.3中图3b)esa和e0a下面的箭头的标注处,改注到l'2和l2 之间的中心线上;
---将ISO 3408-3:2006的5.2中检验项目E4内的符号“v2πp”修改为“v2π”。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江苏瑞安特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机床研究所、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南
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赵建东、周越魁、张维、王继坤、陈妍言、汪爱清、黄育全、闫笃政、朱继生。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7587.3-1998。
滚珠丝杠副
第3部分:验收条件和验收检验
1 范围
GB/T 17587的本部分规定了滚珠丝杠副(见图1)的验收条件,特别是规定了各验收检验项目的名
称及相应允差值。
注:实际结构不必与图1所示结构一致。
所需检验项目由制造厂与用户协商确定。
本部分适用于机床用滚珠丝杠副,其他的亦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0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极限与配合 第1部分: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
础(ISO 286-1:1988,MOD)
GB/T 17421.1-1998 机床检验通则 第1部分:在无负荷或精加工条件下机床的几何精度(eqv
ISO 230-1:1996)
GB/T 17587.1-2017 滚珠丝杠副 第1部分:术语和符号(ISO 3408-1:2006,MOD)
3 术语和定义
GB/T 17587.1-201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验收条件与允差
4.1 分级
滚珠丝杠副的检验,依照GB/T 1800.1-2009分为8个标准公差等级(见表1)。
4.2 几何精度检验
4.2.1 公差
有效行程lu内的目标行程公差ep(检验项目E1.1和E1.2),0级精度的ep是取自于GB/T 1800.1-
2009的表A.2,当有效行程lu大于500mm时的ep是用直线外插入法计算得到的;其他精度级别的ep
是取自于GB/T 1800.1-2009的表1,当有效行程lu大于3150mm时的ep也是用直线外插入法计算
得到的(见附录A的表A.1)。
有效行程lu内行程变动量vup的公差,单位为微米(μm),用下列公式计算得到:
跳动公差与位置公差由经验确定。
4.2.2 测量图的评定
4.2.2.1 概述
为了确定有效行程内的实际平均行程偏差,可以使用数学法或图解法。数学法精确,而图解法简
便、速度快,日常计算推荐用这种近似方法。
注:由数学法计算得到的实际行程变动量vup可能不是最小的实际行程变动量。图解法能得出最小
的实际行程变动量。
4.2.2.2 数学法(最小二乘法)
实际平均行程偏差ea由下式得出:
4.2.2.3 图解法[见图3a)及图3b)]
根据实际行程偏差图确定实际平均行程偏差的方法如下:
a) 作出通过实际行程偏差曲线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峰点的切线(l1,l2,),同样作出通过下
峰点的切线(l3,);
b) 确定平行于纵坐标的各个最大偏差值(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