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GB/T 21296.1-2020'
标准编号 | GB/T 21296.1-2020 (GB/T21296.1-2020) | 中文名称 | 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 第1部分:通用技术规范 | 英文名称 | Automatic instruments for weighing road vehicles in motion -- Part 1: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 行业 | 国家标准 (推荐) | 中标分类 | N13 | 国际标准分类 | 17.100 | 字数估计 | 68,671 | 发布日期 | 2020-11-19 | 实施日期 | 2021-06-01 | 旧标准 (被替代) | GB/T 21296-2007 | 引用标准 | GB/T 191; GB/T 2423.3; GB/T 13384; GB/T 14250; GB/T 17626.2; GB/T 17626.3; GB/T 17626.4; GB/T 17626.5; GB/T 17626.6; GB/T 17626.11; GB/T 26389; ISO 7637-2; ISO 7637-3 | 采用标准 | OIML R134-2006, NEQ | 起草单位 | 中储恒科物联网系统有限公司 | 归口单位 | 全国衡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标准依据 | 国家标准公告2020年第26号 | 提出机构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 发布机构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范围 | GB/T 21296的本部分规定了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以下简称:WIM衡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命名、计量要求、通用技术要求、生产和安装要求、安装条件及维护通用要求、WIM系统功能及数据要求、测试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要求。本部分适用于WIM衡器的法律相关应用和普通应用。本部分适用于安装于称量控制区,采用重力作用原理获得公路车辆轴载荷(可以直接测得,也可由分别测得的轮载荷累加获得)、轴组载荷以及整车质量的WIM衡器或系统,不论其具体产品结构和技术实现方式。无称量控制区的动态车辆自动 |
GB/T 21296.1-2020
ICS 17.100
N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代替GB/T 21296-2007
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
第1部分:通用技术规范
2020-11-19发布
2021-06-01实施
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目次
前言 Ⅴ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3.1 一般定义 2
3.2 结构 2
3.3 计量特性 5
3.4 示值与误差 7
3.5 试验 9
3.6 车辆 9
3.7 典型产品及系统 10
3.8 影响与参考条件 11
4 分类 11
4.1 分类规则 11
4.2 低速 WIM衡器 11
4.3 中速 WIM衡器 11
4.4 高速 WIM衡器 12
4.5 WIM衡器型式 12
4.6 WIM衡器命名规则 12
5 计量要求 12
5.1 基本准确度等级 12
5.2 附加准确度等级 13
5.3 准确度等级之间的关系 13
5.4 动态试验的最大允差 13
5.5 静态试验的最大允许误差 15
5.6 分度值(d) 15
5.7 最小秤量(Min) 16
5.8 指示装置和打印装置的一致性 17
5.9 影响量 17
5.10 测量结果的单位 17
5.11 静态称量的分度值 17
5.12 运行速度 18
6 通用技术要求 18
6.1 使用适用性 18
6.2 承载器 18
6.3 操作安全性 18
6.4 电子衡器要求 18
6.5 速度测量 19
6.6 置零装置 19
6.7 数据输出及软件 20
6.8 铅封或印封装置 21
7 生产和安装要求 22
7.1 概述 22
7.2 承载器 22
7.3 称量结果输出时间 22
7.4 传感器防护等级 22
7.5 防尘积 23
7.6 排水 23
7.7 加热 23
8 安装条件及维护通用要求 23
8.1 一般要求 23
8.2 安装场所条件 23
8.3 设备维护管理 26
9 WIM系统功能及数据要求 27
9.1 一般要求 27
9.2 基本功能要求 27
9.3 附加功能要求 28
9.4 WIM系统数据的保存、处理和传输 29
10 测试方法 30
10.1 总则 30
10.2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30
10.3 静态称量测试 30
10.4 动态称量测试 30
11 检验规则 35
11.1 型式试验 35
11.2 出厂检验 35
11.3 首次安装检验 36
11.4 使用中检查 36
12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36
12.1 标志 36
12.2 包装 38
12.3 运输 38
12.4 贮存 38
附录A(规范性附录) 电子衡器要求及测试方法 39
附录B(资料性附录) 车型代码 50
附录C(资料性附录) 称重设备与现场采集电脑或上位计算机通信协议 52
附录D(规范性附录) 集成控制衡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59
附录E(规范性附录) 模块法试验要求 62
参考文献 63
前言
GB/T 21296《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拟分为以下部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规范;
---第2部分:整车式;
---第3部分:轴重式;
---第4部分:弯板式;
---第5部分:石英晶体式;
---第6部分:平板模块式。
本部分为GB/T 21296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 21296-2007《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与GB/T 21296-2007相比,主要技术
变化如下: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增加引用了 GB/T 26389,删除了 GB/T 2423.1、GB/T 2423.2、
GB/T 7551、QB/T 1563、OIMLR76(见第2章,2007年版的第2章);
---增加了“弯道半径”“横向坡度”“纵向坡度”“法律相关软件”“法律相关参数”“型式特定参数”
“装置特定参数”“软件识别码”“变速范围”“典型产品及系统”等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调整了计量要求(见第5章,2007年版的第5章);
---调整了准确度等级与分度值的关系(见5.6.2,2007年版的5.1.5)
---增加了安装条件及维护通用要求(见第8章);
---增加了速度测量要求(见6.5);
---增加了 WIM系统功能及数据要求(见第9章)。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参考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R134:2006《动态公路车辆称重及轴载测量
自动衡器》编制,与OIMLR134:2006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部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衡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7)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储恒科物联网系统有限公司、山东金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计量科
学研究院、梅特勒-托利多(常州)测量技术有限公司、成都络世测量技术有限公司、国家道路与桥梁工程
检测设备计量站。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宋奎运、郭莹晖、范韶辰、鲁新光、王森华、吴忆韩、苏文英。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21296-2007。
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
第1部分:通用技术规范
1 范围
GB/T 21296的本部分规定了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以下简称:WIM 衡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
与命名、计量要求、通用技术要求、生产和安装要求、安装条件及维护通用要求、WIM系统功能及数据要
求、测试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 WIM衡器的法律相关应用和普通应用。
本部分适用于安装于称量控制区,采用重力作用原理获得公路车辆轴载荷(可以直接测得,也可由
分别测得的轮载荷累加获得)、轴组载荷以及整车质量的 WIM 衡器或系统,不论其具体产品结构和技
术实现方式。无称量控制区的动态车辆自动衡器可参照本部分。
本部分不适用于测量时承载器或测量装置与车辆不发生行驶水平方向相对运动的衡器或测量系
统。如静态轮重仪、嵌入车辆组成部件的装载测量装置等。
本部分不适用于称量时不能保证被测车辆所有轮胎与承载器上表面近似位于同一平面上的衡器或
测量系统(如将承载器简单放置于公路表面之上的产品和系统)。
本部分不适用于仅测量单侧轮载荷,然后通过倍乘获得轴载荷、轴组载荷、整车质量的衡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423.3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13384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250 衡器术语
GB/T 17626.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17626.11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GB/T 26389 衡器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ISO 7637-2 道路车辆 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磁干扰 第2部分:电源线瞬变传导干扰(Roadve-
ISO 7637-3 道路车辆 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磁干扰 第3部分:由电容耦合至除电源线以外的
3 术语和定义
GB/T 1425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一般定义
3.1.1
衡器 weighinginstrument
通过作用在物体上的重力来确定该物体质量的一种测量设备。
注1:本部分中的“质量”(或“重量值”)更贴切的意义是“约定质量”或“在空气中称量结果的约定值”,而“重量”更多
是规定用于表示质量的物理及计量特性。
注2:衡器也可以用于确定与质量相关的其他量值、大小、参数或特性(例如车辆的轴载荷、轴组载荷等)。
注3:按照其操作方式,可将衡器分为自动衡器和非自动衡器。
3.1.2
在称量过程中不需要操作者干预,就能按照其预定的自动处理特性程序完成称量的衡器。
3.1.3
带有承载器并包括引道在内的,当车辆通过时,测定其车辆总质量(总重)、轴载荷、轴组载荷(适用
时)的一种自动衡器。
注:为使用方便,本部分中通称为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又称 WIM衡器。
3.1.4
控制衡器 controlinstrument
用于确定参考车辆的静态参考总质量和两轴刚性参考车辆静态单轴载荷的衡器。
注:动态试验时,作为参考衡器的控制衡器可以是:
---与被测衡器分开的一台独立衡器,称作分离控制衡器;
---若被测衡器具有静态的称量模式,被测衡器自身也可作为控制衡器,称作集成控制衡器。
3.1.5
习惯上能够被接受的,对给定用途具有适宜不确定度的某一特定量的数值。
注:例如参考车辆总重量或两轴刚性参考车辆的单轴载荷。
3.1.6
负责认定衡器满足相应规程全部或特定要求的法律实体。
注:如获得相应授权的检定机构、型式评价机构等。
3.2 结构
注:在本部分中,术语“装置”一词是指采用某种方式完成一个或多个特定功能的任何部件。
3.2.1
WIM衡器进行称量操作的特定地点,该地点符合本部分的安装要求。
3.2.2
称量区 weighzone
由承载器及其沿行车方向前方和后方的引道组成的路面区域。
注1:称量区沿行车方向从起点到终点的长度称为称量区长度。
注2:来车方向的一端为称量区起点,车辆驶离的一端为称量区终点。
3.2.3
引道 apron
位于承载器沿行车方向任何一端,用于导引车辆上下承载器的一段较直、近似水平、平整的称量区
路面。
3.2.4
弯道半径 radiusofcurvelane
称量区沿行车方向的中心线为水平圆弧的圆弧半径。
3.2.5
称量区沿行车方向的坡度。
3.2.6
与称量区沿行车方向呈垂直方向的坡度。
3.2.7
承载器 loadreceptor
用于接受车轮载荷,当有车轮载荷置于其上时,能够感知衡器平衡改变的称量区部分。
3.2.8
部分承载器 partialloadreceptor
可分别支撑车辆轴两端车轮的一部分,对轮载荷或轴载荷进行测量的承载器。
3.2.9
在车辆行进方向按一定间距安装多个同类型承载器,以满足某种应用需求或获得期望准确度等级
的称量和测量结果。
3.2.10
复合承载器 complexloadreceptors
在车辆行进方向按一定间距安装多个不同类型承载器,以满足某种应用需求或获得期望准确度等
级的称量和测量结果。
3.2.11
电子衡器 electronicinstrument
装有电子装置的衡器。
3.2.12
模块 module
衡器中满足规定的部分误差限制要求,具有一种或多种特定功能的可识别部件。
注1:该部件可以依据相关标准或规程中的计量和技术要求来单独评价。
注2:典型的衡器模块有指示装置、数据处理装置、打印装置、称重传感器等。
3.2.13
指示装置 indicatingdevice
衡器中以质量单位显示称量结果或显示其他相关量值(例如:速度)的装置。
3.2.14
打印装置 printingdevice
能够输出称量结果硬拷贝的任何装置或方法。
3.2.15
称重传感器 loadcel
可以根据负载变化产生相应输出的测量转换器,其输出可以被另一装置转换为质量单位的称量
结果。
3.2.16
隶属于测量仪器或者装置,定义或完成法律管控功能相关的程序、数据及型式特定参数。
注1:如包含小数点符号和单位的最终测量结果、称量范围标志及承载器标志(多承载器情况下)。
注2:法律相关软件可分为型式特定软件和装置特定软件。
3.2.17
受到法律管控的某一测量装置或模块的参数。
注:法律相关参数可以区分为型式特定参数和装置特定参数。
3.2.18
型式特定参数 type-specificparameter
数值仅仅取决于某种衡器型式的法律相关参数。
注1:这些数值在型式批准时就已经固化下来。
注2:如用于重量值计算的参数、稳定性分析或价格计算和化整、软件识别码等。
3.2.19
装置特定参数 device-specificparameter
数值取决于每个单独衡器的法律相关参数。
注1:这些参数包括标定参数(如量程调整或修正参数)和配置参数(如最大秤量、最小秤量、测量结果单位等)。
注2:这些参数可以分成应防护参数(不可变参数)和可由授权人修改参数(可设置参数),其中可设置参数可在特定
的操作模式下修改或选择。
3.2.20
与特定软件不可拆解的可读字符序列。
注:如软件版本号、校验字。
3.2.21
数据存储器 datastorage
测量完成后用于保持数据完好的存储器,以满足未来一定时期的法律相关用途。
3.2.22
能够通过其在设备之间、模块之间自动传输信息的,电子的、光学的、无线电的或其他形式的软硬件
接口。
3.2.23
置零装置 zero-settingdevice
当承载器上无载荷时,将示值调整至零点的辅助装置。
3.2.24
半自动置零装置 semi-automaticzero-settingdevice
给一个手动指令后,即能将示值自动调至零点的辅助装置。
3.2.25
自动置零装置 automaticzero-settingdevice
无需操作人员干预,即能将示值自动调至零点的辅助装置。
3.2.26
零点跟踪装置 zero-trackingdevice
自动地将零点示值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辅助装置。
3.3 计量特性
3.3.1
整车称量 ful-draughtweighing
确定一辆完全由承载器支撑的车辆质量的过程。
3.3.2
部分称量 partialweighing
在同一承载器上将一整辆车分成两部分或两个以上部分依次地进行称量。
3.3.3
动态称量 weighing-in-motion
通过测量和分析动态车轮力,来确定一辆行驶中车辆(即驶过衡器承载器的车辆)质量、轴载荷、轴
组载荷(若适用)的过程。
3.3.4
静态称量 staticweighing
对静止的车辆或试验载荷进行的称量。
3.3.5
车辆质量 vehiclemass;VM
包括车辆所有连接部件在内的车辆联接体的总质量。
注:车辆质量也称为车辆总重量。
3.3.6
由行驶中车辆轮胎施加到公路表面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垂直于路面的分力。
注:该力除了重力作用外,还包含其他影响因素对行驶中车辆的动态作用。
3.3.7
轮胎载荷 tyreload
称量时车辆总质量施加在轮胎上的部分。
3.3.8
轴 axle
由两端扩展至整个车辆宽度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转动中心线近似重合的车轮构成。
注1:上述车轮转动中心线又称为轴线。
注2:轴线与车辆行驶方向垂直。
3.3.9
轴间距 axlespacing
称量时,相邻两轴前轴轮胎触地中心线与后轴轮胎触地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注:触地中心线是指与行车方向垂直,且通过由轮胎受压接触地面形成的矩形区域中心的直线。
3.3.10
总跨距 wheelbase
称量时,车辆或其部分连续轴组合的最前轴轮胎触地中心线与最后轴轮胎触地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3.3.11
轴组 axlegroup
由轴间距有明确定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构成的组合。
3.3.12
轮载荷 wheelload
轴的一端所有车轮轮胎载荷的总和。
3.3.13
轴载荷 axleload
一个轴上所有轮载荷的总和。
3.3.14
单轴载荷 single-axleload
不隶属于轴组的轴载荷。
注:若轴组不符合已有标准定义,其中的轴载荷均应视为单轴载荷。
3.3.15
用静态试验(3.5.1)确定的两轴刚性车辆单轴载荷约定真值。
3.3.16
轴组载荷 axle-groupload
已定义的轴组中所有轴载荷的总和。
3.3.17
双轴载荷 tandem-axleload
车辆总重的一部分,由总跨距不超过2.4m的连续两个车轴构成的轴组载荷。
3.3.18
三轴载荷 tridem-axleload
车辆总重的一部分,由总跨距不超过3.7m的连续三个车轴构成的轴组载荷。
3.3.19
轴组轴载荷 axleofagroupload
隶属于轴组的轴载荷。
3.3.20
最大秤量 maximumcapacity;Max
承载器未经累加的最大动态称量能力。
3.3.21
最小秤量 minimumcapacity;Min
小于该载荷时,未经累加的动态称量结果可能产生过大的相对误差。
3.3.22
称量范围 weighingrange
最大秤量和最小秤量之间的范围。
3.3.23
分度值 scaleinterval
以质量单位表示的,两个动态称量相邻示值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