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GB/T 32453-2015'
标准编号 | GB/T 32453-2015 (GB/T32453-2015) | 中文名称 | 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分类分级规则 | 英文名称 | Rule for classification and gradation of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data product | 行业 | 国家标准 (推荐) | 中标分类 | V70 | 国际标准分类 | 49.020 | 字数估计 | 31,319 | 发布日期 | 2015-12-31 | 实施日期 | 2016-07-01 | 引用标准 | GB/T 13923-2006; GB/T 14950-2009; GB/T 17694-2009; ISO/TS 19101-2-2008 | 起草单位 |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 归口单位 | 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标准依据 | 国家标准公告2015年第43号 | 提出机构 |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 发布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的分类分级规则, 并确立了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的分类分级体系。本标准适用于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生产、管理与服务中的产品分类分级。 |
GB/T 32453-2015
Rule for classification and gradation of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data product
ICS 49.020
V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分类分级规则
2015-12-31发布
2016-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次
前言 Ⅰ
引言 Ⅱ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缩略语 4
5 分类分级原则 5
6 分类体系与规则 5
6.1 分类体系 5
6.2 分类规则 5
7 分级体系与规则 8
7.1 分级体系 8
7.2 分级规则 8
8 扩展性原则 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光学与微波数据产品(部分)分级指标的属性项及其度量单位 11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分类分级规则应用案例 14
参考文献 2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航天标准化研
究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航天测绘遥感信息处理中
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
星测绘应用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天津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三峡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行发、王晋年、周翔、陆书宁、王桥、杨思全、刘建强、杨俊峰、唐新明、王智勇、
徐枫、申旭辉、陆 静、吴正升、孙安来、明涛、吕婷婷、周月敏、徐翠平、高小明、杨邦会、陶醉、刘佳、张浩平、
马小峰、咸迪、王艳、叶宇、高保华、游代安、黄河、宦茂盛、严明、胡芬、田国良、张霞、张立福。
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卫星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并呈现出产业化
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成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卫星对地观测应用产业链中,数
据产品生产与服务覆盖数据接收、处理、存储、分发、应用和服务等诸多环节,涉及航天、航空、地面观测
等数据的综合集成应用,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和服务模式日益多样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利用国内外各类卫星对地观测数据开展应用研究和业务系统建
设。进入21世纪,自主对地观测卫星的数据保障能力和数据质量显著提高,以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
面观测数据集成应用为特色的业务应用系统陆续投入运行,卫星对地观测数据应用产业化水平正在迅
速提升。为了推动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生产与应用服务的发展,有效支撑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与服务
的市场监管和政策实施,促进其产品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迫切需要规范数据产品的分类分级体系。
本标准通过开展对现有国内外主要遥感卫星系列的数据分类分级方案、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广
泛调研,针对目前和近期主要国产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类型及其不同类型用户对其分类分级的需求,
提出数据产品的分类分级规则,为各个系列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标准规范的研制提供指导。
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分类分级规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的分类分级规则,并确立了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的分类分
级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生产、管理与服务中的产品分类分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4950-2009 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
GB/T 17694-2009 地理信息 术语(ISO/T S19104:2008)
Referencemodel-Part2:Imagery)
3 术语和定义
GB/T 13923-2006、GB/T 14950-2009、GB/T 17694-2009和ISO/T S19101-2:2008界定的以
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 13923-2006、GB/T 14950-
2009、GB/T 17694-2009和ISO/T S19101-2:2008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遥感 remotesensing
在不直接接触物体的情况下,收集、解释目标信息的技术。
[ISO/T S19101-2:2008,定义4.33]
3.2
对地观测 earthobservation
依托航天、航空以及地面平台,利用光学、微波、电磁、重力等各类传感器对地球目标特征进行观测
的活动。
3.3
依托卫星平台,利用传感器对地球目标特征进行观测的活动。
3.4
对数据集或数据集系列的详细描述,并带有附加说明,使数据集或数据集系列可被创建、提供和被
他人所使用。
[GB/T 17694-2009,定义B.108]
3.5
数据产品 dataproduct
与数据产品规范一致的数据集或数据集系列。
[GB/T 17694-2009,定义B.107]
3.6
影像 imagery
通过电和光学技术将现象表示为影像。
注:在本技术标准中,假定现象已经被一种或多种设备(如雷达、照相机、光度计和红外及多光谱扫描仪)感知或探
测到。
[GB/T 17694-2009,定义B.243]
3.7
波段 band
电磁辐射波长的某一值域,传感器仅对其作出响应。
[GB/T 17694-2009,定义B.21]
3.8
反射率 reflectance
投射到物体上被反射的辐射能与投射到物体上的总辐射能之比,又称光谱反射率。
3.9
黑体 blackbody
一个假设的理想辐射体,它能够吸收外来的全部电磁辐射,并且不会有任何的反射与透射。
3.10
发射率 emissivity
物体在某一温度、某一波长处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之比,又称比辐
射率。
3.11
与观测物体辐射出射度相等的黑体温度,其在数值上等同辐射温度。
3.12
入射方向目标单位截面积的雷达反射率。
3.13
通过算法赋予二维坐标高程值的数据集。
[GB/T 17694-2009,定义B.133]
3.14
基础地理信息所描述的地理要素,包括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
土质、地名以及空间定位基础等。
[GB/T 13923-2006,定义2.2]
3.15
对由于外界因素,数据获取和传输系统产生的系统的、随机的辐射失真或畸变进行的校正。
[GB/T 14950-2009,定义5.195]
3.16
将影像各像元之间或各传感器之间、各光谱段之间或不同时间测得的辐射量进行归一化。
3.17
将传感器输出信号转换为输入的辐射量或者目标景物的特性参量。
3.18
地形校正 terraincorrection
分为几何地形校正和辐射地形校正。
几何地形校正是指为消除因地形起伏而带来的观测目标的空间位置偏差而进行的校正。
辐射地形校正是指为消除因地形起伏而带来的观测目标辐射特征(如影像灰度值或亮度值)的失真
而进行的校正。
3.19
几何校正 geometriccorrection
为消除影像的几何畸变而进行投影变换、目标空间平面位置校正以及不同传感器影像间的几何匹
配校正等工作。
3.20
使用卫星平台的位置、姿态及其载荷系统参数以及系统误差标定参数进行的几何校正。
3.21
采用地面控制点进行的几何校正。
3.22
影像融合 imageryfusion
用各种手段把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系统和不同分辨率、不同波段的众多影像进行复合变换,生成
新的影像的技术。
[GB/T 14950-2009,定义5.191]
3.23
像素级融合 pixel-levelfusion
对测量的物理参数的合并,即直接在采集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的融合,也称为像元级融合或数据级
融合。
3.24
特征级融合 feature-levelfusion
运用不同算法对各种数据源进行目标识别的特征提取,如边缘提取、分类等,在特征层上进行融合。
3.25
决策级融合 decision-levelfusion
在图像理解和图像识别基础上的融合,即经特征提取和特征识别过程后的融合。
3.26
参量反演 parameterinversion
基于模型知识的基础上,依据可测参数值去反推目标的状态参数,又称参数反演。
3.27
真实性检验 validation
采用独立的方法评价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28
交叉检验 crossvalidation
利用经验证的、已知精度的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对待检验的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的质量进行
评估,属于间接的真实性检验方法。
3.29
地电场 geoelectricfield
地球表面天然存在的电场,根据场源不同分为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其中大地电场是指全球性或
区域性变化的地电场,自然电场是局部性相对稳定变化的地电场。
3.30
地磁场 geomagneticfield
地球磁场存在于自地核起至几百甚至上千个地球半径的广泛空间,它起源于地球内部的磁性岩石
以及分布在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电流体系,由地核场、地壳场和变化磁场三部分组成。
3.31
电离层 ionosphere
电离层是地面60km以上地球高层大气部分被电离的区域。
3.32
地球重力场 earthgravityfiled
地球表面及近地面受重力作用效应的空间域中的每一个点所对应的重力矢量形成的矢量场。
3.33
重力梯度 gravitygradient
地球重力场中某一点重力位的二阶导数。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L:数据产品等级(dataproductlevel)
OTH:其他数据产品(otherdataproduct)
5 分类分级原则
5.1 类别的划分和级别的界定应符合对地观测数据分类的科学体系,反映对地观测数据应用对类别和
级别划分的客观需求,符合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分类分级体系结构清晰,能反映不同类别
和级别数据产品之间的内在特性与联系。
5.2 分类分级规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分类分级的体系范围应覆盖现有各种遥感卫星对地观测数据
产品。
5.3 类别和级别的设置和划分特性应简洁明确,易于操作并为各类用户所接受和使用。
5.4 分类分级规则的制定首先考虑目前使用广泛、可标准化程度高的主流数据产品。同时还应该考虑
未来一定时期内出现新的数据产品和新的类别、级别的可能性,应具有可扩展性。
5.5 应能够与现行使用的国内外遥感卫星对地观测数据分类分级规则建立明确的映射关系,能方便地
与国外相关分类分级方案接轨。
6 分类体系与规则
6.1 分类体系
依据卫星传感器探测的目标特征和探测方式对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进行分类。分类体系由大
类、中类和小类组成。涉及不同类型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综合处理获得的产品可根据所采用的主要
数据源归于相应类别。
6.2 分类规则
6.2.1 大类
依据卫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及其观测对象的主要特性进行大类划分,共分为光学数据产品、微波数
据产品和地球物理场数据产品三大类:
a) 光学数据产品:探测波长在0.1μm~1.0×103μm范围内,由光学传感器获取的目标物体反射
率或辐射能量的数据产品及对其加工处理得到的影像数据产品;或通过发射激光脉冲探测目
标的距离等信息并对其加工处理获得的影像数据产品;
b) 微波数据产品:探测波长在0.3×103μm~3.0×105μm范围内,由微波传感器获得的目标物
体散射或辐射特性的数据产品及对其加工处理得到的影像数据产品;
c) 地球物理场数据产品:通过直接探测或反演获得的关于重力场、电磁场等地球物理场特性的影
像数据产品。
6.2.2 中类
6.2.2.1 光学数据产品
光学数据产品按照光谱探测范围、光谱分辨率和探测方式划分为全色数据产品、多光谱数据产品、
高光谱数据产品、紫外数据产品、热红外数据产品和激光雷达数据产品6个中类:
a) 全色数据产品:探测波长在0.36μm~0.9μm范围内,由单通道波段传感器获取的目标物体反
射率数据产品及对其加工处理得到的影像数据产品;
b) 多光谱数据产品:探测波长在0.36μm~2.5μm范围内,由光谱分辨率在λ(波长)/10数量级
范围内的传感器获取的目标物体反射率数据产品及对其加工处理得到的影像数据产品;
c) 高光谱数据产品:探测波长在0.36μm~2.5μm范围内,由光谱分辨率在λ(波长)/100数量级
范围内(一般优于20nm)的传感器获取的目标物体反射率或辐射温度数据产品及对其加工处
理得到的影像数据产品;
d) 紫外数据产品:探测波长在0.1μm~0.4μm范围内,由工作在紫外波段的传感器获取的目标
物体反射率数据产品及对其加工处理得到的影像数据产品;
e) 热红外数据产品:探测波长在3μm~15μm范围内,由工作在热红外波段的传感器获取的目
标物体辐射温度数据产品及对其加工处理得到的影像数据产品;
f) 激光雷达数据产品:通过发射532nm、1064nm等波长的激光脉冲获取探测目标的距离等信
息并对其加工处理而得到的影像数据产品。
6.2.2.2 微波数据产品
微波数据产品按照数据获取的探测方式划分为主动微波数据产品和被动微波数据产品2个中类:
a) 主动微波数据产品:通过微波传感器发射微波信号探测地物后向散射特性或回波延时信息而
获得的数据产品及对其加工处理得到的影像数据产品;
b) 被动微波数据产品:通过微波传感器探测地表或大气的微波辐射特性而获得的数据产品及对
其加工处理得到的影像数据产品。
6.2.2.3 地球物理场数据产品
按照探测的地球物理场分为重力场数据产品、电磁场数据产品和其他地球物理场数据产品3个
中类:
a) 重力场数据产品:通过卫星之间相互跟踪获取卫星运动参数或直接观测卫星重力梯度反演得
到的地球重力场数据产品;
b) 电磁场数据产品:通过对地电场、地磁场、电离层参数等的观测,获得的地球基本磁场、变化磁
场以及大气层、电离层相关电磁场和等离子体参数等数据产品;
c) 其他地球物理场数据产品。
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的大类、中类分类体系结构见表1。
表1 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产品大类、中类的分类体系表
数据产品类别
大类 中类
探测波段范围 光谱分辨率 探测地物特征、物理量 探测方式
光学数
据产品
全色数据产品 0.36μm~0.9μm - 地表反射率 被动
多光谱数据产品 0.36μm~2.5μm λ/10数量级范围内 地表反射率 被动
高光谱数据产品 0.36μm~2.5μm
λ/100数量级范围内,
一般优于20nm
地表反射率 被动
紫外数据产品 0.1μm~0.4μm - 地表反射率 被动
热红外数据产品 3μm~15μm -
地表 辐 射 温 度、比 辐
射率
被动
激光雷达数据产品 532nm/1064nm/...- 距离、强度 主动
微波数
据产品
主动微波数据产品
被动微波数据产品
0.3×103μm~
3.0×105μm
- 后向散射系数、距离 主动
- 地表亮度温度 被动
地球物
理场数
据产品
重力场数据产品 - - 地球重力场、重力梯度 被动
电磁场数据产品
地电场:DC-10MHz
地磁场:DC-20kHz
地磁场、变化电磁场、
电离层有关参数
主动/被动
其他地球物理场
数据产品
- - 其他 -
6.2.3 小类
6.2.3.1 概述
本标准仅对成像微波数据产品进行小类划分。
6.2.3.2 主动微波数据产品
6.2.3.2.1 按微波的工作波段和探测的极化方式2个因素划分主动微波数据产品的小类。
6.2.3.2.2 按工作波段(频段)分为11个频段,各波段标称频率范围分别为:
a) P波段[标称频率范围(下同):230MHz~1GHz];
b) L波段(1GHz~2GHz);
c) S波段(2GHz~4GHz);
d) C波段(4GHz~8GHz);
e) X波段(8GHz~12GHz);
f) Ku波段(12GHz~18GHz);
g) K波段(18GHz~27GHz);
h) Ka波段(27GHz~40GHz);
i) V波段(40GHz~75GHz);
j) W波段(75GHz~110GHz);
k) mm波段(110GHz~300GHz)。
6.2.3.2.3 按微波探测的极化方式分为6种类型,分别为:
a) HH极化(水平发射,水平接收);
b) VV极化(垂直发射,垂直接收);
c) HV极化(水平发射,垂直接收);
d) VH极化(垂直发射,水平接收);
e) 双极化(HH/VV、HH/HV、VV/VH、HV/VH);
f) 全极化(HH/HV/VV/VH)。
6.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