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购物车 询价
www.GB-GBT.com

[PDF] GB/T 34370.6-2017 - 自动发货. 英文版

标准搜索结果: 'GB/T 34370.6-2017'
标准号码内文价格美元第2步(购买)交付天数标准名称状态
GB/T 34370.6-2017 英文版 285 GB/T 34370.6-2017 3分钟内自动发货[PDF] 游乐设施无损检测 第6部分:射线检测 有效

基本信息
标准编号 GB/T 34370.6-2017 (GB/T34370.6-2017)
中文名称 游乐设施无损检测 第6部分:射线检测
英文名称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amusement equipment -- Part 6: Radiographic testing
行业 国家标准 (推荐)
中标分类 Y57
国际标准分类 97.200.40
字数估计 34,350
发布日期 2017-09-29
实施日期 2018-04-01
起草单位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山东科捷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天津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温州南方游乐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中山金马科技娱乐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归口单位 全国索道与游乐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0)
提出机构 全国索道与游乐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0)
发布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4370.6-2017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amusement equipments - Part 6: Radiographic testing ICS 97.200.40 Y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游乐设施无损检测 第6部分:射线检测 2017-09-29发布 2018-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方法概要 2 5 安全要求 3 6 人员要求 3 7 检测设备和器材 3 8 检测工艺规程 4 9 检测 6 10 钢制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检测质量分级 12 11 钢管件熔化焊环形对接接头射线检测质量分级 14 12 射线检测报告 16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典型透照方式示意图 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 环向对接焊接接头透照次数确定方法 19 附录C(规范性附录) 焦点尺寸计算方法 24 附录D(规范性附录) 专用像质计的型式和规格 25 附录E(规范性附录) 搭接标记的摆放位置 26 附录F(规范性附录) 对比试块的型式和规格 27 前言 GB/T 34370《游乐设施无损检测》分为以下6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目视检测; ---第3部分:磁粉检测; ---第4部分:渗透检测; ---第5部分:超声检测; ---第6部分:射线检测。 本部分为GB/T 34370的第6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全国索道与游乐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0)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山东科捷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天津市特种设备监督检 验技术研究院、温州南方游乐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中山金马科技娱乐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省特种设备安 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沈功田、胡斌、梁玉梅、刘怿欢、张劲松、赵欣、周蕊、吴占稳、王伟华、徐达、 林金贵、廖绪文、黄珙。 游乐设施无损检测 第6部分:射线检测 1 范围 GB/T 34370的本部分规定了游乐设施的熔化焊对接接头的X射线和γ射线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 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游乐设施厚度为2mm~200mm的碳素钢、低合金钢和不锈钢对接焊接接头的射线 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 12604.2 无损检测术语 射线照相检测 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T 19348.1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 第1部分: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系统的分类 GB/T 19348.2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胶片 第2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 GB/T 19802 无损检测 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 最低要求 GB/T 20306 游乐设施术语 GB/T 20737 无损检测 通用术语和定义 GB/T 23910 无损检测 射线照相检测用金属增感屏 GB/T 34370.1 游乐设施无损检测 第1部分:总则 GBZ 117 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 GBZ 132 工业γ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 JB/T 7902 无损检测 射线照相检测用线型像质计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604.2、GB/T 20306和GB/T 2073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透照厚度 penetratedthickness 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 3.2 工件至胶片距离 object-to-filmdistance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3.3 射线源至工件距离 source-to-objectdistance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与受检工件近源侧表面之间的距离。 3.4 焦距 focaldistance 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射线源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3.5 射线源尺寸 sourcesize 射线源的有效焦点尺寸。 3.6 一次透照长度范围内射线束穿过母材的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比。 3.7 底片评定范围 filmevaluationscope 规定底片上必须观测和评定的范围。 3.8 圆形缺陷 roundflaw 长宽比不大于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3.9 条形缺陷 stripyflaw 长宽比大于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 4 方法概要 射线检测是利用物质对射线吸收的原理,通过获得缺陷部位导致物体对射线的吸收改变,引起透射 射线强度的变化,来判断工件中是否存在缺陷以及缺陷的位置、大小,如图1所示。按照射线源可分为 X射线检测、γ射线检测等;按照成像方式可分为胶片射线检测成像、计算机辅助胶片成像(CR)和数字 射线成像(DR);按照检测方式可分为固定式检测和移动式检测。 图1 射线检测原理示意图 5 安全要求 检测过程中的安全要求至少包括: a) 检测人员应遵守被检件现场的安全要求,根据检测地点的要求穿戴防护工作服和佩戴有关防 护设备。 b) 游乐设施运行后进行检测,应注意被检件的温度状态,以免烫伤。 c) 放射卫生防护应符合GB 18871、GBZ 117和GBZ 132的有关规定。 d) 现场进行X射线检测时,应按GBZ 117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区、设置警告标志。检测工 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并携带剂量报警仪。 e) 现场进行γ射线检测时,应按GBZ 132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监督区、设置警告标志。检测作 业时,应围绕控制区边界测定辐射水平。检测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并携带剂量报 警仪。 f) 本章没有列出进行检测时所有的安全要求,使用本部分的用户应在检测前建立安全准则。 6 人员要求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除应符合GB/T 34370.1的有关规定外,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 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射线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 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T 11533的规定。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12个月检查一次视力。 7 检测设备和器材 7.1 成像系统 成像系统可采用胶片成像,也可采用计算机辅助胶片成像(CR)和数字射线成像(DR)。 7.2 射线胶片 7.2.1 胶片系统按照GB/T 19348.1分为六类,即C1、C2、C3、C4、C5和C6类。C1为最高类别,C6为 最低类别。 7.2.2 胶片应按制造商推荐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予以保存。 7.2.3 采用X射线检测时,应选用C5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采用γ射线检测时,应选用C4类或更高类 别的胶片。 7.3 观片灯 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 19802的有关规定。 7.4 黑度计(光学密度计)和标准密度片 7.4.1 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7.4.2 黑度计应使用标准密度片至少每6个月校验一次。 7.4.3 标准密度片应每两年检定一次。 7.5 增感屏 射线检测一般应使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增感屏的选用应符合 GB/T 23910和表1的 规定。 表1 增感屏的材料和厚度 单位为毫米 射线源 前屏 后屏 材料 厚度/mm 材料 厚度/mm X射线(≤100kV) 铅 不用或 ≤0.03a 铅 ≤0.03 X射线 ( >100kV~150kV) 铅 ≤0.15 铅 ≤0.15 X射线 ( >150kV~250kV) 铅 0.02~0.15 铅 0.02~0.15 X射线 ( >250kV~300kV) 铅 0.02~0.2 铅 0.02~0.2 Se75 铅 0.1~0.2 铅 0.1~0.2 Ir192 铅 0.1~0.2 铅 0.1~0.2 Co60 钢或铜 0.25~0.7 钢或铜 0.25~0.7 铅 0.5~2.0 铅 0.5~2.0 a 使用前屏≤0.03mm的真空包装胶片,应在工件和胶片之间加0.07mm~0.15mm附加铅屏。 7.6 像质计 7.6.1 底片影像质量采用线型像质计测定。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 7902的规定。 7.6.2 应选择像质计材料代号为Fe,其材料为碳钢或奥氏体不锈钢的像质计。 8 检测工艺规程 8.1 通用检测工艺规程 从事游乐设施射线检测的单位应按GB/T 34370.1和本部分的要求制定通用检测工艺规程,其内 容至少应包括如下要素: a) 文件编号; b) 适用范围; c) 执行标准、法规; d) 检测人员资格; e) 检测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源尺寸等; f) 被检件的信息:名称、编号、规格、材质、坡口型式、焊接方法、热处理状况; g) 工件透照部位示意图; h) 透照规范:技术等级、透照布置、胶片、增感屏、射线能量、曝光量、焦距、暗室处理方式和条 件等; i) 检测时机; j) 检测过程和数据分析解释; k) 检测结果的评定和分级; l) 检测记录、报告格式; m)资料存档; n) 编制(级别)、审核(级别)和批准人员签字及日期。 8.2 检测工艺卡 对于每个被检件,根据使用的仪器和现场实际情况,按照GB/T 34370.1、本部分和通用检测工艺规 程编制射线检测工艺卡,确定检测的部位和实施条件,如工件透照部位、源安装的部位和表面条件。应 对每个被检件进行测绘,画出被检件结构示意图和透照部位示意图。 透照方法和部位的确定,应保证工件被检部分均能得到充分检查。 游乐设施制造安装和在用射线检测中,检测时机及抽检率的选择等应按法规、产品标准及有关技术 文件的要求和原则进行。 检测工艺卡内容应至少包括: a) 工艺卡编号; b) 检测执行的标准和质量等级要求; c) 被检测工件的信息:名称、编号、材质、规格尺寸、热处理状态、焊接型式等; d) 检测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编号/源尺寸(或有效焦点尺寸)等; e) 透照规范:检测技术等级、透照布置、胶片(牌号及其分类等级)、增感屏(类型、数量和厚度)、像 质计、滤光板、背散射屏蔽铅板、射线能量、曝光量或透照时间、射线源与胶片的相对关系、射线 源至工件表面的距离、源侧工件表面至胶片的距离、暗室处理方式和条件等; f) 检测时机; g) 检测区域和表面要求; h) 检测部位示意图; i) 检测比例; j) 检测环境要求; k) 评片记录; l) 编制(级别)和审核(级别)人员签字及日期。 9 检测 9.1 检测前的准备 9.1.1 资料审查 资料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被检设备制造文件资料:被检部件的竣工图(含焊缝布置图)、有关设计文件对无损检测的要 求、相关的无损检测报告等; b) 被检设备运行记录资料:开停车情况、使用环境、使用条件、载荷变化情况以及运行中出现的异 常情况等; c) 检验资料:历次检验检测报告; d) 其他资料:维护保养、修理和改造的文件资料等。 9.1.2 现场勘察 应对被检件现场进行勘察,找出所有可能影响检测的因素,如表面条件、结构形式等。在检测时应 尽可能避免这些因素的干扰。 9.1.3 检测工艺卡的编制 按8.2执行。 9.1.4 表面要求 在射线检测之前,对接焊接接头的表面应经目视检测并合格。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影像 不得掩盖或干扰缺陷影像,否则应对表面作适当修整。 9.1.5 检测时机 除非另有规定,射线检测应在焊接完工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24h 后进行射线检测。 9.2 透照布置 9.2.1 透照方式 应根据工件的特点和技术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透照方式。在可以实施的情况下应选用单壁透照 方式,在单壁透照不能实施时才允许采用双壁透照方式。典型的透照方式参见附录A。 9.2.2 透照方向 透照时射线束中心一般应垂直指向透照区中心,需要时也可选用有利于发现缺陷的方向透照。 9.2.3 一次透照长度 一次透照长度以透照厚度比K控制。不同类型焊缝的透照厚度比应符合表2的规定。整条环向 焊接接头所需的透照次数可参见附录B的曲线图确定。 表2 允许的透照厚度比K 纵向焊接接头 K≤1.03 环向焊接接头 K≤1.1a a 对100mm< De≤400mm的环向焊接接头(包括曲率相同的曲面焊接接头),允许采用K≤1.2。De 为公称 直径。 9.2.4 胶片有效评定区的搭接 9.2.4.1 焊缝进行100%射线检测时,相邻两张胶片的有效评定区应重叠,保证被检测区的完全覆盖。 9.2.4.2 如果采用胶片搭接一次透照的方式,应保证底片有效评定区的黑度满足9.12的要求。 9.2.5 小径管对接接头的透照布置 小径管采用双壁双影透照布置,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应采用倾斜透照方式椭圆成像: T(壁厚)≤8mm; g(焊缝宽度)≤De/4 椭圆成像时,应控制影像的开口宽度(上下焊缝投影最大间距)在1倍焊缝宽度左右。不满足上述 条件或椭圆成像困难时可采用垂直透照方式重叠成像。 9.2.6 小径管对接接头的透照次数 采用倾斜透照椭圆成像时,当T/De≤0.12时,相隔90°透照2次。当T/De >0.12时,相隔120°或 60°透照3次。垂直透照重叠成像时,一般应相隔120°或60°透照3次。 椭圆成像时,应控制影像的开口宽度(上下焊缝投影最大间距)在1倍焊缝宽度左右。 对公称直径De≤80mm、壁厚T≤6mm的小径管,由于结构原因不能进行多次透照时,经合同各 方同意,可采用椭圆成像或重叠成像方式透照一次,此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缺陷可检出范围,并保证 底片评定范围内黑度和灵敏度满足要求。 9.3 射线能量 9.3.1 X射线照相应尽量选用较低的管电压。在采用较高管电压时,应保证适当的曝光量。钢的不同 透照厚度允许采用的最高X射线管电压应根据仪器生产厂家推荐值进行确定。 对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经合同各方同意,允许采用超过厂家推荐的X射线管电压。对钢最高 不应超过50kV。 9.3.2 γ射线源适用的透照厚度范围应符合表3的规定。 经合同各方同意,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并保证像质计灵敏度达到9.12.3要求的前提下,Ir192源的 最小透照厚度可降至10mm,Se75源的最小透照厚度可降至5mm。 表3 钢的γ射线透照厚度范围 单位为毫米 射线源 透照厚度W Se75 10≤W≤40 Ir192 20≤W≤100 Co60 40≤W≤200 9.4 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最小距离 9.4.1 所选用的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距离f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f≥10d·b2/3 图2是确定f的诺模图。有效焦点尺寸d 按附录C的规定计算。 图2 确定焦点至工件表面距离的诺模图 9.4.2 采用源在内中心透照方式周向曝光时,只要得到的底片质量符合9.12的要求,f 值可以减小,但 减小值最多不应超过规定值的50%。 9.4.3 采用源在内单壁透照方式时,只要得到的底片质量符合9.12的要求,f值可以减小,但减小值最 多不应超过规定值的20%。 9.5 曝光量 9.5.1 X射线照相,当焦距为700mm时,曝光量的推荐值不小于15mA·min。当焦距改变时可按平 方反比定律对曝光量进行换算。 9.5.2 采用γ射线源透照时,总的曝光时间至少应不小于输送源往返所需时间的10倍。 9.6 曝光曲线 9.6.1 对每台在用的X射线设备均应做出游乐设施常用材料的曝光曲线,依据曝光曲线确定曝光 参数。 9.6.2 制作曝光曲线所采用的胶片、增感屏、焦距、射线能量等条件和底片应达到的灵敏度、黑度等参 数均应符合本部分的规定。 9.6.3 对使用中的曝光曲线,每年至少应校验一次。射线设备更换重要部件或经较大修理后应及时对 曝光曲线进行校验或重新制作。 9.6.4 采用γ射线源时,可选用曝光尺等方式计算曝光时间。 9.7 无用射线和散射线屏蔽 9.7.1 应采用金属增感屏、铅板、滤光板和准直器等适当措施,屏蔽散射线和无用射线,限制照射场 范围。 9.7.2 对初次制定的检测工艺或检测工艺的条件、环境发生改变时,该检测工艺在应用于正式检测时 应进行背散射防护检查。 检查背散射防护的方法是:在暗盒背面贴附“B”铅字标记,一般B铅字的高度为13mm、厚度为 1.6mm,按检测工艺的规定进行透照和暗室处理。若在底片上出现黑度低于周围背景黑度的“B”字影 像,则说明背散射防护不够,应增大背散射防护铅板的厚度。若底片上不出现 “B”字影像或出现黑度高 于周围背景黑度的“B”字影像,则说明背散射防护符合要求。 9.8 像质计的使用 9.8.1 像质计一般应放置在工件源侧表面焊缝的一端(在被检区长度的1/4左右位置),金属丝应横跨 焊缝,细丝置于外侧。当一张胶片上同时透照多条焊接接头时,像质计应放置在透照区最边缘的焊 缝处。 9.8.2 像质计放置原则 a) 单壁透照规定像质计放置在源侧。双壁单影透照规定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双壁双影透照像 质计可放置在源侧,也可放置在胶片侧。 b) 单壁透照中,如果像质计无法放置在源侧,允许放置在胶片侧。 c) 单壁透照中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时,应进行对比试验。对比试验方法是在射源侧和胶片侧各 放一个像质计,用与工件相同的条件透照,测定出像质计放置在源侧和胶片侧的灵敏度差异, 以此修正像质指数规定,以保证实际透照的底片灵敏度符合要求。 d) 当像质计放置在胶片侧时,应在像质计上适当位置放置铅字“F”作为标记,F标记的影像应与 像质计的标记同时出现在底片上,且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9.8.3 原则上每张底片上都应有像质计的影像。当一次曝光完成多张胶片照相时,允许减少使用的像 质计数量: a) 环向焊接接头采用源置于中心周向曝光时,至少在圆周上等间隔地放置3个像质计; b) 一次曝光连续排列的多张胶片时,至少在第一张、中间一张和最后一张胶片处各放置一个像 质计。 9.8.4 小径管可选用普通线型像质计或附录D规定的专用(等径金属丝)像质计时,金属丝应横跨焊缝 放置。像质计应置于源侧,当无法放置在源侧时,可将像质计置于胶片侧。 9.8.5 底片上,在黑度均匀区(一般是邻近焊缝的母材金属区)能够清晰地看到长度不小于10mm的连 续的金属丝影像时,则该丝认为是可识别的。专用像质计应能识别不少于两根金属丝。 9.9 标记 9.9.1 透照部位的标记由识别标记和定位标记组成。标记一般由适当尺寸的铅(或其他适宜的重金 属)制数字、拼音字母和符号等构成。 9.9.2 识别标记一般包括:制造单位(和/或检测单位)标识、产品编号、焊接接头编号、部位编号和透照 日期。返修后的透照还应有返修标记,扩大检测比例的透照还应有扩大检测标记。 9.9.3 定位标记一般包括中心标记和搭接标记。中心标记指示透照部位区段的中心位置和分段编号 的方向,一般用十字箭头“↑→”表示。搭接标记是连续检测时的透照分段标记,可用符号“↑”或其他能 显示搭接情况的方法表示。 9.9.4 标记一般应放置在距焊缝边缘至少5mm以外的部位,搭接标记放置的部位还应符合附录E的 规定。所有标记的影像不应重叠,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 9.10 胶片处理 9.10.1 可采用自动冲洗或手工冲洗方式处理,推荐采用......
英文版: GB/T 34370.6-2017  
相关标准:GB/T 34370.10-2020  GB/T 34370.11-2020  
英文版PDF现货: GB/T 34370.6-2017  GB/T 3437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