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GB/T 35369-2017'
标准编号 | GB/T 35369-2017 (GB/T35369-2017) | 中文名称 | 汽车安全带提醒用乘员探测装置 | 英文名称 | Passenger detection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belt reminder | 行业 | 国家标准 (推荐) | 中标分类 | T26 | 国际标准分类 | 43.040.60 | 字数估计 | 14,162 | 发布日期 | 2017-12-29 | 实施日期 | 2018-07-01 | 起草单位 | 埃意(廊坊)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 归口单位 |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标准依据 | 国家标准公告2017年第32号 | 提出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发布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GB/T 35369-2017
Passenger detection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belt reminder
ICS 43.040.60
T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汽车安全带提醒用乘员探测装置
2017-12-29发布
2018-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要求 2
5 试验方法 3
6 检验规则 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埃意(廊坊)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
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保林、侯瑛、李维菁、陈鹏、孙振东。
汽车安全带提醒用乘员探测装置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装于汽车座椅内的汽车安全带提醒用乘员探测装置(以下简称“乘员探测装置”)的
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 M1类汽车前排乘员座椅内的乘员探测装置,M1类汽车上其他乘坐位置及其他类
型汽车上的乘员探测装置可以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4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
环)(IEC 60068-2-30)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
GB/T 24551 汽车安全带提醒装置
3 术语和定义
GB/T 2455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由探测单元以及连接线束组成,用于探测座椅的占用情况的装置。
3.2
座椅占用 seatoccupied
座椅被不轻于HybridⅢ第5百分位女性体重的乘员占用。
3.3
座椅未占用 seatunoccupied
座椅处于空置状态或者被重量和尺寸小于5.3.1所示的非探测样块的物体占用。
3.4
探测性 detectionfunction
当座椅被占用时,探测装置能够探测到座椅处于占用状态。
3.5
非探测性 non-detectionfunction
当座椅未占用时,探测装置能够探测到座椅处于未占用状态。
3.6
最小探测范围 minimumdetectionarea
基于H点前移50mm的位置,左移20mm的位置和右移20mm的位置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见图1所示)
图1 最小探测范围
4 要求
4.1 功能性要求
4.1.1 按照5.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探测性试验时,检测装置显示座椅占用,结果视为“符合”;否则视
为“不符合”。当试验项目每项试验结果均“符合”,最终结果视为“符合”。其中任何一项试验结果“不符
合”,最终结果视为“不符合”。
4.1.2 按照5.3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非探测性试验时,检测装置显示座椅未占用,结果视为“符合”,否
则视为“不符合”。当试验项目每项试验结果均“符合”,最终结果视为“符合”。其中任何一项试验结果
“不符合”,最终结果视为“不符合”。
4.2 应用性要求
应用性要求包括温湿交变可靠性、膝跪耐久可靠性和人体进出座椅耐久可靠性。应用性要求产品
按照5.4、5.5、5.6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按照5.2和5.3进行功能试验,应符合4.1的要求。
温湿交变试验按照5.4进行。
模拟膝跪耐久试验按照5.5进行。
模拟人体进出座椅耐久试验按照5.6进行。
4.3 环境适应性要求
环境适应性要求包括冷热交变适应性能、热冲击适应性能和耐化学品腐蚀性能。环境适应性要求
产品按照5.7、5.8、5.9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后,按照5.2和5.3进行功能试验,应符合4.1的要求。
冷热交变适应试验按照5.7进行。
热冲击适应试验按照5.8进行。
耐化学品腐蚀试验按照5.9进行。
4.4 阻燃性要求
产品阻燃性要求应满足GB 8410的规定。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环境
室温环境定义为温度(25±3)℃,相对湿度(45~75)%。
5.2 探测性
5.2.1 试验装置
探测性试验用到的试验装置包括:
a) 探测对象为一个 Hybrid Ⅲ第5百分位女性假人,身高(1499+/-2.54)mm,体重
(49+/-0.91)kg和/或第5百分位女性真人,身高介于1424mm和1574mm之间,体重介
于46.55kg和51.45kg之间;
b) 检测装置;
c) 相匹配的汽车座椅。
5.2.2 试验步骤
5.2.2.1 将试样装配于相匹配的汽车座椅内,分别在(25±3)℃、(-40±2)℃和(55±2)℃温度环境中
放置至少6h。每种温度条件存放之后,保持座椅在此温度环境中,直到完成测试。经过低温、高温环
境下存放的座椅,允许从温度环境箱中取出在室温环境下试验,但应在15min内完成试验。
5.2.2.2 将座椅置于试验台上,将试样与检测装置连接好。首先确认座椅处于空置状态时,检测装置显
示座椅未占用。
5.2.2.3 将假人置于或者真人坐于H点位置,记录此时检测装置的输出。
5.2.2.4 参照图1最小探测范围,将探测对象或者真人向前移动50mm,记录此时检测装置的输出。
5.2.2.5 参照图1最小探测范围,将探测对象或者真人向左移动20mm,记录此时检测装置的输出。
5.2.2.6 参照图1最小探测范围,将探测对象或者真人向右移动20mm,记录此时检测装置的输出。
5.2.2.7 当探测对象或者真人撤离后,座椅处于空置状态,检测装置显示座椅未占用。
5.3 非探测性
5.3.1 试验装置
非探测性试验用到的试验装置包括:
a) 非探测样块:
工具一:硅胶制平板。重5kg,由硅胶材料制成,邵氏硬度52Shore,底面积为150mm×300mm。
工具二:刚性半球(见图2)。重5kg,球头半径50mm。
图2 刚性半球
b) 检测装置。
c) 相匹配的汽车座椅。
5.3.2 试验步骤
5.3.2.1 将试样装配于相匹配的汽车座椅内,分别在(25±3)℃、(-40±2)℃和(55±2)℃温度环境中
放置至少6h。每种温度条件存放之后,保持座椅在此温度环境中,直到完成测试。经过低温、高温环
境下存放的座椅,允许从温度环境箱中取出在室温环境下试验,但应在15min内完成试验。
5.3.2.2 将座椅置于试验台上,将试样与检测装置连接好。首先确认座椅处于空置状态时,检测装置
显示座椅未占用。
5.3.2.3 将工具一置于座椅表面乘员探测装置上方,尽可能多地覆盖整个乘员探测装置区域,检测位置
应不少于2个。放置工具一时,确保其150mm×300mm的底面朝下放置,如图3所示。记录工具一
放置在每个检测位置上时检测装置的输出。
图3 工具一放置位置图例
5.3.2.4 手持工具二手柄,将工具二的球头垂直置于座椅表面上,检测位置应选取在乘员探测装置区
域,检测位置应不少于3个。记录工具二放置在每个检测位置上时检测装置的输出。
5.4 温湿交变试验
5.4.1 试验装置
温湿交变试验用到的试验装置包括:
a) 满足GB/T 2423.4要求的试验箱(以下简称试验箱),试验箱高温温度:55℃。
b) 计时器。
c) 相匹配的汽车座椅。
5.4.2 试验步骤
5.4.2.1 将试样装配于相匹配的汽车座椅内,并把该座椅置于试验箱中。
5.4.2.2 按图4的规定,经历从a)~d)将工作空间的温度进行循环变化,一个完整的循环持续24h;每
个试验包含10个循环:
a) 升温阶段。在(3±0.5)h内将工作空间的温度从室温(25±3)℃连续升至(55±2)℃,升温速
率应限定在图4的阴影范围内;在该阶段,除最后15min相对湿度可不低于90%外,其余时间
的相对湿度都应不低于95%,以便使试验样品产生凝露。
b) 高温高湿恒定阶段。将工作空间的温度维持在(55±2)℃的范围内,直到从升温阶段开始算起满(12±
0.5)h为止;在该阶段,除最初和最后15min相对湿度不低于90%,其余时间均应在93(1±3)%。
c) 降温阶段。将工作空间的温度在3h~6h内由(55±2)℃降到(25±3)℃;降温速率应限定在
图4规定的阴影范围内。在该阶段,相对湿度除最初15min相对湿度应不低于90%,其余时
间均应不低于95%。
d) 低温高湿聊天阶段。将工作空间的温度维持在(25±3)℃,相对湿度应不低于95%,直至从升
温阶段开始算起满24h为止;即为一个循环。
图4 温湿交变实验周期
5.5 模拟膝跪耐久试验
5.5.1 试验装置
模拟膝跪耐久试验用到的试验装置包括:
a) 直径为100mm的半球头;
b) 计时器;
c) 专业液压或气动设备;
d) 相匹配的汽车座椅。
5.5.2 试验步骤
5.5.2.1 将试样装配于相匹配的汽车座椅内,在室温环境下进行试验。
5.5.2.2 将座椅按照实车安装状态置于试验台上,调整至设计基准位置,用直径为100mm的半球头,
垂直施加750N的压力,频率为0.5Hz,循环次数为5000次(每个施压位置)。
5.5.2.3 选取2~3个施压位置,应选取乘员探测装置容易出现弯折、变形或移位的区域。
5.6 模拟人体进出座椅耐久试验
5.6.1 试验装置
模拟人体进出座椅耐久试验用到的试验装置包括:
a) 假臀试件(根据SAEJ826选定的第50百分位男性假臀);
b) 计时器;
c) 专业液压或气动设备;
d) 相匹配的汽车座椅。
5.6.2 试验步骤
5.6.2.1 将试样装配于相匹配的汽车座椅内,在室温环境下进行试验。
5.6.2.2 将座椅按照实车安装状态置于试验台上,调整至设计基准位置,将假臀试件放于座椅上,垂直
施加750N压力,频率为1/8Hz,循环次数为25000次。
5.6.2.3 在每个循环过程中,假臀试件首先置于位置2(如图5所示),且假臀中轴线与X 轴成45°角;加
载,然后转动假臀,使假臀中轴线与座椅对称中心线重合,再将假臀从位置2移到位置3,从位置3返回
位置2,然后再反向转动45°,卸载。
注:位置2和位置3之间的区域要覆盖整个乘员探测装置。
图5 人体进出座椅耐久试验位置示意图
5.7 冷热交变适应试验
5.7.1 试验装置
冷热交变适应试验用到的试验装置包括:
a) 温度循环试验箱,试验箱可调温度范围为-50℃~100℃;
b) 计时器。
5.7.2 试验步骤
5.7.2.1 将试样置于温度循环试验箱内。
5.7.2.2 经历从a)~g)一个完整的温度循环,一个完整的循环持续12h。每个试验包含30个循环。
a) 在室温(25±3)℃状态下保持2h;
b) 1h内从(25±3)℃降到(-40±2)℃;温度下降速率应为(1±0.2)℃/min;
c) 在(-40±2)℃状态下保持2h;
d) 2h内从(-40±2)℃升到(75±2)℃;温度上升速率应为(1±0.2)℃/min;
e) 在(75±2)℃状态下保持2h;
f) 1h内从(75±2)℃降(25±3)℃;温度下降速率应为(1±0.2)℃/min;
g) 在(25±3)℃状态下保持2h,即为1个循环。
5.7.2.3 将每件经过30次循环后的试样装配于相匹配的汽车座椅内,按照5.2和5.3进行功能试验。
5.8 热冲击适应试验
5.8.1 试验装置
热冲击适应试验用到的试验装置包括:
a) 专用高、低温试验箱(设定温度为:-40℃ 和85℃各一套);
b) 计时器。
5.8.2 试验步骤
5.8.2.1 将试样按5.8.2.2的顺序依次置于专用高、低温试验箱内。
5.8.2.2 经历从a)~g)一个完整的温度循环,一个完整的循环持续1h,每个试验包含250个循环。
a) 低温箱内预先调节到(-40±2)℃;
b) 将试样30s内置入低温箱;
c) 在(-40±2)℃状态下稳定0.5h;
d) 高温箱内预先调节到(85±2)℃;
e) 将试样30s内置入高温箱;
f) 在(85±2)℃状态下稳定0.5h;
g) 取出试样,30s内置入低温试验箱内;即为1个循环。
5.8.2.3 将每件经过250次循环后的试样装配于相匹配的汽车座椅内,按照5.2和5.3进行功能试验。
5.9 耐化学品腐蚀试验
5.9.1 试验装置
耐化学品腐蚀试验用到的试验装置包括:
a) 化学容器(加热器皿);
b) 计时器;
c) 温控箱(设定温度为:70℃)。
5.9.2 试剂
耐化学品腐蚀试验用到的试剂包括:
a) 橙汁;
b) 医用酒精;
c) 机油;
d) 人造汗液:5% NaCl水溶液;
e) 人造尿液:尿素含量3%的水溶液;
f) 可乐;
g) 皮革清洁剂;
h) 肥皂水(浓度:10g/L);
i) 咖啡;
j) 玻璃清洁剂。
5.9.3 试验步骤
5.9.3.1 准备10件试样,再准备10个化学容器,分别盛有250mL5.9.2规定的化学试剂。
5.9.3.2 将250mL的橙汁、酒精、人造汗液、尿液、可乐、皮革清洁剂、咖啡以及玻璃清洁剂这8种试剂
分别喷洒在8件试样上。用刷子将250mL液体的机油、肥皂水这2种试剂分别刷到另外2件试样上。
每种化学试剂喷洒或刷在试样的正反表面,过程需要至少15s。
5.9.3.3 其中被橙汁、人造汗液、尿液、可乐、皮革清洁剂、咖啡、玻璃清洁剂以及肥皂水污染过的试样置
入温控箱中,在70℃状态下放置24h。被酒精、机油污染过的试样被放置在室温(25±3)℃环境中
24h。
5.9.3.4 将试样装配于相匹配的汽车座椅内,按照5.2和5.3进行功能试验。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分类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6.2 出厂检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