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GB/T 39130-2020'
标准编号 | GB/T 39130-2020 (GB/T39130-2020) | 中文名称 | 镀锌产品锌层附着性试验方法 | 英文名称 | Measuring method for adhesion of zinc coating for galvanized products | 行业 | 国家标准 (推荐) | 中标分类 | H25 | 国际标准分类 | 77.140.01 | 字数估计 | 14,155 | 发布日期 | 2020-10-11 | 实施日期 | 2021-05-01 | 起草单位 |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武汉钢铁有限公司、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建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 归口单位 | 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83) | 提出机构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 发布机构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GB/T 39130-2020: 镀锌产品锌层附着性试验方法
GB/T 39130-2020 英文名称: Measuring method for adhesion of zinc coating for galvanized products
ICS 77.140.01
H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镀锌产品锌层、锌铁合金、锌铝合金以及铝锌合金产品镀层附着性试验方法的术语及定义、试样、弯曲试验、试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厚度为0.1mm~3.0mm镀锌、锌铁合金、锌铝合金以及铝锌合金镀层钢板(钢带)镀层附着性的试验。
4 试样
4.1 一般要求
试验应使用方形或矩形试样。样坯的切取位置、方向及数量应按照GB/T 2975或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双面镀层产品的两面都应取样进行检测,若一个试样可以完成双面测试,则只取一个样品。
试样应平整无变形,边缘不应有毛刺,表面干净无油污、腐蚀物。
试验前,不可对试样进行任何锤打、撞击或冷、热加工。
试样棱边不应有影响试验结果的横向毛刺、伤痕或划痕。
试验应在10℃~35℃ 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对温度控制有严格要求时,温度应控制在(23±5)℃
以内。如有争议时,应将待测试样在温度为(23±2)℃,湿度为50%±5%的环境中至少放置24h后再进行试验。
4.2 试样尺寸
5 弯曲试验
5.1 试验条件
除另有规定,一般锌铁合金镀层采用V型弯曲试验方法评定,其他类型镀层采用180°弯曲试验方法评定。
试验时,应匀速、缓慢地施加弯曲力,仲裁时,试验速率采用(1±0.2)mm/s。
5.2 试验装置
5.2.1 通用要求
弯曲试验应在配备下列弯曲装置之一的试验机或压力机上完成:
a) 平压式弯曲装置示意图,如图2a)所示。
b) 配有一个V型模具和一个弯曲压头的V型模具式弯曲装置示意图,如图2b)所示。
a) 平压式(180°)弯曲装置 b) V型弯曲装置
5.2.2 弯曲装置
试验装置由压力机及有足够硬度的支座构成,可以提供足够的压力,保证试样弯曲成形。
弯曲压头和支座与试样的接触面应平坦。使用平压式弯曲装置时,压头侧面长度应不小于试样宽
度,使用V型弯曲装置时,弯曲压头及支座宽度应不小于试样宽度。
弯曲压头应有足够的刚性,试验过程中不应有变形。
5.3 试验方法
5.3.1 180°弯曲试验
首先对试样进行初步弯曲,然后将试样放置于平压式弯曲装置[图2a)]中的平行压板之间,试验时
可以加或不加内置垫块,垫块厚度等于规定的弯曲压头直径,通常为试样厚度的整数倍。除非产品标准
另有规定,一般不加内置垫块。连续施加力,压其两端使进一步弯曲,直至两臂平行,检查试样弯曲外表
面镀层开裂、脱落情况,按照目测法评价镀层附着性。
5.3.2 V型弯曲试验
V型弯曲试验是将试样放置在V型弯曲装置[图2b)]上进行弯曲变形,试样测试面面向弯曲压
头,连续施加压力达到规定弯曲角度后,保持2s~5s,再将试样弯曲角压平,检查测试面镀层粉化剥离
情况,按照胶带法评价镀层附着性。
弯曲角度应符合协议要求。当协议没有规定时,试样厚度不大于1.0mm时,可采用60°弯曲试验,
试样厚度大于1.0mm时,可采用75°弯曲试验。
5.4 测量及结果评价
5.4.1 180°弯曲试验---目测法
检查试样弯曲部位外表面,评价距试样边部5mm以外锌层开裂、脱落情况。若另有规定,按产品
标准或技术协议执行。
按表2和附录A评级,当级别介于两个级别之间时,可评半级。
当试验由多个试样组成时,最终结果由该组试样中脱落程度最大对应的级别表示。
5.4.2 V型弯曲试验---胶带法
5.4.2.1 将粘结强度为(11±1)N/25mm的胶带贴在测试面变形部位,用手指按压胶带,使贴附处无气
泡。在胶带与试样间约60°(图3)下,一次快速撕下胶带,然后选择胶带目测法或反射率仪法进行评价。
a) V型弯曲试样 b) 压平试样
c) 粘贴胶带并抚平 d) 捏住胶带斜向上快速撕下
5.4.2.2 胶带目测法
按表3和附录B图谱,目测评价黏附在胶带上的粉末(镀层的粉化剥离)形态,当级别介于两个级别之间时,可评半级。
当试验由多个试样组成时,试验结果用该组试样中脱落程度最大对应的级别表示。
5.4.2.3 反射率法
使用反射率仪测量黏附在胶带上的粉末(镀层的粉化剥离)的反射率大小。反射率仪探测头应为矩
形,推荐光斑测试面积为12mm×7mm,经标准白板校准后方可使用,标准白板的标准反射率应在(85±5)%以内,波动不超过±1%。
测试白板的反射率应在80%~95%,色泽均匀,整张白板反射率均匀性应在±1%以内,且无明显
可见的裂纹、杂质、气泡等缺陷。
将胶带快速黏附到测试白板上,沿胶带长度方向匀速移动,找出胶带上粉末反射率最小的区域,多
次测量该区域,记录最小值。测量时,反射率仪探测头距离测量面应不超过5mm,且探测头尽可能的
垂直于测量面,为方便观察,探测头与测量面的角度应不超过5°。
同时,当试样厚度a不大于1.0mm时,反射率仪探测头光斑长轴方向平行于胶带剥离长度方向,
试样厚度a大于1.0mm时,反射率仪探测头光斑长轴方向垂直于胶带剥离长度方向,如图4所示。
a) a≤1.0mm
b) a >1.0mm
测量粉化宽度时,应在明显界限处划线,一般取最大宽度处,采用直尺或游标卡尺测量两直线内侧之间距离并记录。
按表4,对黏附在胶带上的胶带粉末宽度L 和反射率R 进行评价定级。先目测镀层是否完全剥
落,再测量胶带粉末的最大宽度,若宽度L 不小于5mm时,应直接评定为4级,然后再根据反射率R
的测量结果评定、细分附着性级别。
5.5 冲击法
冲击法参见附录C。
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本标准编号;
b) 试样标识(牌号、取样方向等);
c) 试样形状和尺寸;
d) 试验方法;
e) 试验结果。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180°弯曲试验级别评定图谱
180°弯曲试验级别评定图谱见图A.1~图A.5。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V型弯曲试验级别评定图谱
V型弯曲试验级别评定图谱见图B.1~图B.5。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用冲击法评价镀层的附着性
C.1 介绍
本附录给出了用球冲试验方法和双杯试验方法评价镀层的附着性的原理、装置、试样、试验条件、结果
计算及试验报告等,适用于厚度为0.1mm~3.0mm镀锌及锌铁合金镀层钢板(钢带)镀层附着性的测量。
C.2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应由基座、冲模、压模、冲头等部分组成。冲模、压模和冲头等应有足够的刚性,工作表面
的维氏硬度至少为750HV30,试验过程中不应产生变形、转动。
冲模、压模应淬火且接触试样的表面应是抛光面,压模孔径应大于冲头球形直径,压模内侧圆角半
径应为(0.65±0.1)mm。
冲头端部为半球形并抛光,球形直径应为(20.00±2)mm,球面部分的中心与冲模、压模轴的轴心偏
离应不大于0.1mm。冲头初始位置与压模间距应不小于10mm。
试验装置应可设定单次或两次冲程,冲程显示分度为0.1mm或更高精度。
试验装置应具有足够的恒定夹紧力,以确保夹紧试样。
C.3 试验方法
C.3.1 一般要求
除协议要求外,一般纯锌镀层采用球冲试验方法评定,合金化镀层采用双杯试验方法评定。
C.3.2 球冲试验方法
把试样固定在压模及冲模之间,并使冲头半球形的顶端与试样接触,冲头处于零位,调整试样位置,
使冲头的中心轴与试样的交点距试样各边不小于35mm。
开启试验机,使冲头的半球形顶端以恒速推向试样,冲头速度一般控制在(0.2±0.1)mm/s以内,直
至规定深度或试样冲击颈部临界破裂。
C.3.3 双杯试验方法
设定首次冲程(一般为8.9mm),将试样插入压模和垫模之间,测试面面向垫模,完成首次冲压。冲
头复位,取出试样180°翻转后,冲出的凸起向下。将试样插入压模和垫模之间,确保凸起部位位于垫模
中心,设定第二冲程(一般为6.3mm),完成第二冲程的冲压。
冲压速度应控制在(3±1)mm/s以内,两边测量部位距钢板宽度边缘约80mm。
注:推荐在试样非观察面涂少量的润滑油以免损伤冲头。
C.4 测量及结果评价
C.4.1 球冲试验方法---胶带法
用剥离强度为(11±1)N/25mm的胶带紧密贴在被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