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英文版 数据库收录: 159759 更新: 2023-03-09

GB/T 5616-2014

标准搜索结果: 'GB/T 5616-2014'
标准号码内文价格美元第2步(购买)交付天数标准名称相关标准状态
GB/T 5616-2014 英文版 125 GB/T 5616-2014 3分钟内自动发货[PDF],有增值税发票。 无损检测 应用导则 GB/T 5616-2014 有效

   
基本信息
标准编号 GB/T 5616-2014 (GB/T5616-2014)
中文名称 无损检测 应用导则
英文名称 Non-destructive testing. Guidelines for application
行业 国家标准 (推荐)
中标分类 J04
国际标准分类 19.100
字数估计 15,186
发布日期 2014/5/6
实施日期 2014/12/1
旧标准 (被替代) GB/T 5616-2006
引用标准 GB/T 9445; GB/T 19001; GB/T 20737; GB/T 27025
起草单位 上海材料研究所
归口单位 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依据 国家标准公告2014年第9号
提出机构 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6)
发布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应用无损检测(NDT)时应遵循的基本规则。本标准目的在于指导正确使用无损检测。

GB/T 5616-2014: 无损检测 应用导则
GB/T 5616-2014 英文名称: Non-destructive testing -- Guidelines for application
ICS 19.100
J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代替GB/T 5616-2006
无损检测 应用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应用无损检测(NDT)时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本标准目的在于指导正确使用无损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445 无损检测 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
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GB/T 20737 无损检测 通用术语和定义
GB/T 2702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4 无损检测概要
4.1 无损检测是指对材料或工件实施一种不损害或不影响其未来使用性能或用途的检测手段。
4.2 无损检测可用于发现材料或工件内部和表面所存在的缺欠,可用于测量工件的几何特征和尺寸,
可用于测定材料或工件的内部组成、结构、物理性能和状态等。
4.3 无损检测能应用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成品检验、在役检查(维修保养)等多个方面。
合理应用无损检测,不仅有利于质量控制,更能有效降低成本。无损检测还有助于保证产品的安全运行
和(或)有效使用。
5.2 常规无损检测方法是指目前应用较广又较成熟的无损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射线照相检测
(RT)、超声检测(UT)、涡流检测(E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见第8章)
6 安全警示
无损检测的方法或技术会产生或附带产生诸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紫外辐射、有毒材料、易燃或
易挥发材料、粉尘等,它们对人体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在应用无损检测时,应根据可能产生的有
害物质的种类,按有关法规或标准要求进行必要的防护和监测,对相关的无损检测人员采取必要的劳动
保护措施。
7.1 概述
应用无损检测,雇主或责任单位应对无损检测人员、无损检测设施和无损检测文件和记录进行有效
管理或设立专门的无损检测实验室。无损检测实验室宜符合GB/T 27025的要求。
7.2 无损检测人员
7.2.1 资格鉴定与认证
无损检测人员应按GB/T 9445或等效标准、法规要求进行资格鉴定与认证,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并得到雇主或责任单位的操作授权。
经认证的无损检测人员按不同的无损检测方法各分为1、2、3三个等级。无损检测人员应按其所认
证的方法和等级,从事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
有关1级、2级和3级人员的职责权限,见7.2.2~7.2.4或GB/T 9445。
7.2.2 1级人员
7.2.2.1 1级持证人员已证实具有在2级或3级人员监督下,按书面工艺卡实施无损检测的能力。在
证书所明确的能力范围内,经聘用单位授权后,1级人员可按无损检测工艺卡实施下列任务:
7.2.2.2 1级持证人员不应负责选择检测方法或技术,也不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
7.2.3 2级人员
2级持证人员已证实具有按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实施无损检测的能力。在证书所明确的能力范围
内,经聘用单位授权后,2级人员可:
a) 选择所用检测方法的检测技术;
b) 限定检测方法的应用范围;
c) 根据实际工作条件,把无损检测的法规、标准、规范和工艺规程转化为无损检测工艺卡;
d) 调整和验证设备设置;
e) 实施和监督检测;
f) 按适用的标准、法规、规范或工艺规程解释和评价检测结果;
g) 实施和监督属于2级或低于2级的全部工作;
h) 为2级或低于2级的检测人员提供指导;
i) 编写无损检测结果报告。
7.2.4 3级人员
7.2.4.1 3级持证人员已证实具有按其所认证的方法来实施和指导无损检测的能力。3级人员的基本
能力:
a) 按标准、法规和规范来评价和解释检测结果的能力;
b) 在选择无损检测方法、确定无损检测技术以及协助制定验收准则(在没有现成可用的情况)时
所需的有关材料、制造、加工和产品工艺等方面的足够实用知识;
c) 大致地熟悉其他无损检测方法。
7.2.4.2 在证书所明确的能力范围内,经聘用单位授权后,3级人员可:
a) 对检测设施或考试中心及其员工负全部责任;
b) 编制、审核、批准无损检测工艺卡和工艺规程;
c) 解释标准、法规、规范或工艺规程;
d) 确定适用的特殊检测方法、工艺规程和工艺卡;
e) 实施和监督各个等级的全部工作;
f) 为各个等级的无损检测人员提供指导。
7.3 无损检测设备和设施
7.3.1 设备采购和维修
7.3.1.1 实施无损检测,应采购取得认证或合格评定的无损检测设备。无损检测设备应符合相应的产
品标准的要求。
注:产品标准可以是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也可以是经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可的企业产品
标准。
7.3.1.2 应按相应的无损检测设备产品标准要求对产品进行型式和出厂(或批量)检验,并出具检验报
告。型式检验宜由取得GB/T 27025认可的具有相应产品型式检验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进行。制造商的
出厂(或批量)检验应由质量体系予以限定和保证,该体系应符合GB/T 19001的要求。
7.3.2.1 设备性能
无损检测设备(包括仪器和器材)的工作性能应达到相应无损检测标准的要求。
为确保无损检测设备的工作性能达到无损检测应用标准的要求,应按相关标准的要求或制造商推
荐的使用说明书自行组织定期性能验证(或性能测试)。必要时,可委托经由合同各方认可的第三方进
行性能测试,但第三方的测试人员的无损检测人员等级不应低于委托方相应方法无损检测人员的等级。
注:无损检测设备的性能验证(或性能测试)与计量检定是不等同的,本标准未涉及计量问题。
7.3.2.2 系统性能测试
至少在每天或每次检测前,应按相应的无损检测应用标准所推荐的方法,对无损检测系统的工作性
能进行测试。
系统性能的测试项目、时机、周期及其性能要求,应在书面检测工艺规程中予以详细规定。
7.3.3 设施
无损检测设施包括无损检测设备和器材以及与无损检测相关的场所、环境等综合条件。
无损检测场所应满足相应无损检测标准和无损检测工作的要求。
除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卫生和劳动保护的法规外,还应尽量避免在环境温度40℃以上和0℃
以下、弥漫着粉尘或刺激性气味的环境中进行无损检测(除非已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这些对人体有较
大影响的因素可能会干扰无损检测人员对检测结果进行正常观察和做出正确判断。
7.4.2 委托书或任务书
应用无损检测,应满足无损检测委托书或任务书的要求。
无损检测委托书或任务书中,应明确指定现行有效和适用的无损检测标准或规范。
7.4.3 标准或规范
若没有现行有效和适用的无损检测标准或规范,可通过协商方式确定或临时制定经合同双方认可
的专用技术文件,以弥补无标准之用。
注:专用技术文件的名称和形式不限,可以是技术协议或技术方案或其部分内容或其他有效形式。
应注意选用最新版本的无损检测标准。为此,无损检测人员及其所在单位,应随时了解相关无损检
测标准的制修订和版本更新动态。
附录 A给出了供参考的常用无损检测标准一览表。
7.4.4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
7.4.4.1 应由3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工艺规程。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应依据无损检测委托书或无损检测
任务书的内容和要求、以及相应的无损检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制,其内容应至少包括:
a)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的名称和编号;
b) 编制无损检测工艺规程所依据的相关文件的名称和编号;
c)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所适用的被检材料或工件的范围;
d) 验收准则、验收等级或等效的技术要求;
e) 实施本工艺规程的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要求;
f) 实施本工艺规程所需要的无损检测设备的名称、型号和制造商名称;
g) 实施本工艺规程所需要的无损检测设备(或仪器)性能验证方法(或系统性能测试方法)和要求
的编写依据和要求;
h) 被检部位,以及采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技术、检测等级和检测时机、检测前的表面准备要求、检
测后的处理要求;
i) 操作步骤及检测参考数据;
j) 无损检测显示的观察条件、观察和解释的要求;
k) 无损检测标记和无损检测记录格式;
l) 无损检测报告的格式;
m)记录和报告的保存方式和保存期限的要求;
n)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编制者(3级人员)的签名;
o)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审核者(3级人员)的签名;
p)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批准者的签名。
必要时,可增加雇主或责任单位负责人的签名和(或)委托单位负责人的签名,也可增加第三方监督
或监理单位负责人的签名。
7.4.4.2 如果一个项目仅采用一种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且被检材料或工件和检测目的相对于无损检
测来说是简单的,通过合同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可不编制。
7.4.4.3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的检测能力和可操作性应予以确认和验证。
7.4.5 无损检测工艺卡
如果操作是由1级人员执行的,或认为有必要时,应由2级或3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工艺卡。无损
检测工艺卡应依据无损检测工艺规程(或相关文件)的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制,其内容应至少包括:
a) 无损检测工艺卡的名称和编号;
b) 编制无损检测工艺卡所依据的无损检测工艺规程(或相关文件)的名称和编号;
c) (一个或多个相同的)被检材料或工件的名称、产品号、被检部位以及无损检测前的表面准备;
d) 无损检测人员的要求及其持证的无损检测方法和等级;
e) 指定的无损检测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以及系统性能验证方法和要求(如检测灵敏度);
f) 详细操作步骤及检测参数;
g) 对无损检测显示的观察(包括观察条件)和记录的规定和注意事项;
h) 无损检测工艺卡编制者(2级或3级人员)的签名;
i) 无损检测工艺卡批准者的签名。
7.4.6 数据记录
应按无损检测工艺卡要求进行检测并做相应记录。检测和记录的人员应持有相应无损检测方法的
1级或1级以上证书,该人员应在每份无损检测记录上签名并对记录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如果进行检
测和记录的人员持有1级证书,进行监督的相应无损检测方法的2级或3级人员,也应在无损检测记录
上签名,并承担相应的技术监督责任。
7.4.7 检测报告
应按无损检测工艺规程(或相关文件)的要求,由相应无损检测方法的2级或3级人员负责对无损
检测记录进行解释,负责编写和审核无损检测报告,并对报告中的内容承担技术责任。
无损检测报告的内容应包含无损检测委托书或任务书的要求。
8 常规无损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8.1 概述
8.1.1 每种无损检测方法均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各种方法对缺欠的检测概率既不会是100%,也不会
完全相同。例如射线照相检测和超声检测,对同一被检工件的检测结果不会完全一致。
8.1.2 常规无损检测方法中,射线照相检测和超声检测可检测出被检工件内部和表面的缺欠;涡流检
测和磁粉检测可检测出被检工件表面和近表面的缺欠;渗透检测仅可检测出被检工件表面开口的缺欠......
   
       隐私   ·  优质产品   ·  退款政策   ·  公平交易   ·  关于我们
宁德梧三商贸有限公司 (营业执照期限:2019-2049年. 纳税人识别号:91350900MA32WE2Q2X)
对公账号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 账户名称:宁德梧三商贸有限公司 | 账户号码:35050168730700000955
本公司专职于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