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购物车 询价
www.GB-GBT.com

[PDF] HJ 536-2009 - 自动发货, 英文版

标准搜索结果: 'HJ 536-2009'
标准号码内文价格美元第2步(购买)交付天数标准名称状态
HJ 536-2009 英文版 105 HJ 536-2009 3分钟内自动发货[PDF] 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有效

基本信息
标准编号 HJ 536-2009 (HJ536-2009)
中文名称 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英文名称 Water quality - Determin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 Salicylic acid spectrophotometry
行业 环保行业标准
中标分类 Z16
国际标准分类 13.060
字数估计 13,123
发布日期 2009-12-31
实施日期 2010-04-01
旧标准 (被替代) GB 7481-1987
起草单位 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标准依据 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 第77号;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氨氮的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本标准适用于地下水、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氨氮的测定。

HJ 536-2009 Water quality - Determin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 Salicylic acid spectrophotometry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代替 GB 7481-87 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Wate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Salicylic acid spectrophotometry 2010-04-01 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发 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公 告 2009年 第 77号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现批准《环境空气和废气 氨 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等五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发布。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一、《环境空气和废气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3-2009); 二、《环境空气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HJ 534-2009); 三、《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5-2009); 五、《水质 氨氮的测定 蒸馏–中和滴定法》(HJ 537-2009)。 以上标准自 2010 年 4 月 1 日起实施,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标准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 自以上标准实施之日起,由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发布的下述五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废止,标准 名称、编号如下: 一、《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比色法》(GB/T 14668-93); 二、《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T 14679-93); 三、《水质 铵的测定 纳氏试剂比色法》(GB 7479-87); 四、《水质 铵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 7481-87); 五、《水质 铵的测定 蒸馏和滴定法》(GB 7478-87)。 特此公告。 2009 年 12 月 31 日 目次 前言..iv 1 适用范围..1 2 方法原理..1 3 干扰及消除.1 4 试剂和材料.1 5 仪器和设备.2 6 样品.2 7 分析步骤..3 8 结果表示..3 9 准确度和精密度..4 10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次氯酸钠溶液的制备方法及其有效氯浓度和游离碱浓度的标定..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共存离子的影响及其消除7 ii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 健康,规范水中氨氮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氨氮的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是对《水质 铵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 7481-87)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 1987 年,原标准起草单位是江西省赣州地区环境监测站。本次为首次修订。本 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标准的名称由《水质 铵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改为《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 光度法》。 --增加 30 mm 比色皿测定方式,降低了方法的检出限,扩大了方法的适用范围。明确规定了方 法的测定下限和测定上限。 --合并了结果的计算公式。 --修改了规范性附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 1987 年 3 月 14 日批准、发布的《水质 铵的测定 水杨 酸分光光度法》(GB 7481-87)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09 年 12 月 31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0 年 4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iv 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氨氮的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适用于地下水、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氨氮的测定。 当取样体积为 8.0 ml,使用 10 mm 比色皿时,检出限为 0.01 mg/L,测定下限为 0.04 mg/L,测定上 限为 1.0 mg/L(均以 N 计)。 当取样体积为 8.0 ml,使用 30 mm 比色皿时,检出限为 0.004 mg/L,测定下限为 0.016 mg/L,测定 上限为 0.25 mg/L(均以 N 计)。 2 方法原理 在碱性介质(pH =11.7)和亚硝基铁氰化钠存在下,水中的氨、铵离子与水杨酸盐和次氯酸离子反 应生成蓝色化合物,在 697 nm 处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 3 干扰及消除 本方法用于水样分析时可能遇到的干扰物质及限量,详见附录 B。 苯胺和乙醇胺产生的严重干扰不多见,干扰通常由伯胺产生。氯胺、过高的酸度、碱度以及含有使 次氯酸根离子还原的物质时也会产生干扰。 如果水样的颜色过深、含盐量过多,酒石酸钾盐对水样中的金属离子掩蔽能力不够,或水样中存在 高浓度的钙、镁和氯化物时,需要预蒸馏。 4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所用试剂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实验用水为按 4.1 制备的 水。 4.1 无氨水,在无氨环境中用下述方法之一制备。 4.1.1 离子交换法 蒸馏水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氢型)柱,将流出液收集在带有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内。每升 流出液加 10 g 同样的树脂,以利于保存。 4.1.2 蒸馏法 在 1 000 ml 的蒸馏水中,加 0.10 ml 硫酸(4.3),在全玻璃蒸馏器中重蒸馏,弃去前 50 ml 馏出液, 然后将约 800 ml 馏出液收集在带有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内。每升馏出液加 10 g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氢型)。 4.1.3 纯水器法 用市售纯水器临用前制备。 4.2 乙醇,ρ =0.79 g/ml。 4.3 硫酸,ρ (H2SO4)=1.84 g/ml。 4.4 轻质氧化镁(MgO) 不含碳酸盐,在 500℃下加热氧化镁,以除去碳酸盐。 4.5 硫酸吸收液,c(H2SO4)=0.01 mol/L。 量取 7.0 ml 硫酸(4.3)加入水中,稀释至 250 ml。临用前取 10 ml,稀释至 500 ml。 4.6 氢氧化钠溶液,c(NaOH)=2 mol/L。 称取 8 g 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稀释至 100 ml。 4.7 显色剂(水杨酸-酒石酸钾钠溶液) 称取 50 g 水杨酸[C6H4(OH)COOH],加入约 100 ml 水,再加入 160 ml 氢氧化钠溶液(4.6),搅 拌使之完全溶解;再称取 50 g 酒石酸钾钠(KNaC4H6O6·4H2O),溶于水中,与上述溶液合并移入 1 000 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贮存于加橡胶塞的棕色玻璃瓶中,此溶液可稳定 1 个月。 4.8 次氯酸钠 可购买商品试剂,亦可自己制备,详细的制备方法见附录 A.1。 存放于塑料瓶中的次氯酸钠,使用前应标定其有效氯浓度和游离碱浓度(以 NaOH 计),标定方法 见附录 A.2 和附录 A.3。 4.9 次氯酸钠使用液,ρ(有效氯)=3.5 g/L,c(游离碱)= 0.75 mol/L。 取经标定的次氯酸钠(4.8),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4.6)稀释成含有效氯浓度 3.5 g/L,游离碱浓 度 0.75 mol/L(以 NaOH 计)的次氯酸钠使用液,存放于棕色滴瓶内,本试剂可稳定 1 个月。 4.10 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ρ =10 g/L。 称取 0.1 g 亚硝基铁氰化钠{Na2[Fe(CN)5NO]·2H2O}置于 10 ml 具塞比色管中,加水至标线。本试 剂可稳定 1 个月。 4.11 清洗溶液 将 100 g 氢氧化钾溶于 100 ml 水中,溶液冷却后加 900 ml 乙醇(4.2),贮存于聚乙烯瓶内。 4.12 溴百里酚蓝指示剂(bromthymol blue),ρ =0.5 g/L。 称取 0.05 g 溴百里酚蓝溶于 50 ml 水中,加入 10 ml 乙醇(4.2),用水稀释至 100 ml。 4.13 氨氮标准贮备液,ρN =1 000 μg/ml。 称取 3.819 0 g 氯化铵(NH4Cl,优级纯,在 100~105℃干燥 2 h),溶于水中,移入 1 000 ml 容量 瓶中,稀释至标线。此溶液可稳定 1 个月。 4.14 氨氮标准中间液,ρN =100 μg/ml。 吸取 10.00 ml 氨氮标准贮备液(4.13)于 100 ml 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此溶液可稳定 1 周。 4.15 氨氮标准使用液,ρN =1 μg/ml。 吸取 10.00 ml 氨氮标准中间液(4.14)于 1 000 ml 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临用现配。 5 仪器和设备 5.1 可见分光光度计:10~30 mm 比色皿。 5.2 滴瓶:其滴管滴出液体积,20 滴相当于 1 ml。 5.3 氨氮蒸馏装置:由 500 ml 凯式烧瓶、氮球、直形冷凝管和导管组成,冷凝管末端可连接一段适当 长度的滴管,使出口尖端浸入吸收液液面下。亦可使用蒸馏烧瓶。 5.4 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所有玻璃器皿均应用清洗溶液(4.11)仔细清洗,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6 样品 6.1 样品采集与保存 水样采集在聚乙烯瓶或玻璃瓶内,要尽快分析。如需保存,应加硫酸使水样酸化至 pH<2,2~5 ℃下可保存 7 d。 6.2 水样的预蒸馏 将 50 ml 硫酸吸收液(4.5)移入接收瓶内,确保冷凝管出口在硫酸溶液液面之下。分取 250 ml 水 样(如氨氮含量高,可适当少取,加水至 250 ml)移入烧瓶中,加几滴溴百里酚蓝指示剂(4.12),必 要时,用氢氧化钠溶液(4.6)或硫酸溶液(4.5)调整 pH 至 6.0(指示剂呈黄色)~7.4(指示剂呈蓝色), 加入 0.25 g 轻质氧化镁(4.4)及数粒玻璃珠,立即连接氮球和冷凝管。加热蒸馏,使馏出液速率约为 10 ml/min,待馏出液达 200 ml 时,停止蒸馏,加水定容至 250 ml。 7 分析步骤 7.1 校准曲线 用 10 mm 比色皿测定时,按表 1 制备标准系列。 表 1 标准系列(10 mm 比色皿) 管号 0 1 2 3 4 5 标准溶液(4.15)/ml 0.00 1.00 2.00 4.00 6.00 8.00 氨氮含量/μg 0.00 1.00 2.00 4.00 6.00 8.00 用 30 mm 比色皿测定时,按表 2 制备标准系列。 表 2 标准系列(30 mm 比色皿) 管号 0 1 2 3 4 5 标准溶液(4.15)/ml 0.00 0.40 0.80 1.20 1.60 2.00 氨氮含量/μg 0.00 0.40 0.80 1.20 1.60 2.00 根据表 1 或表 2,取 6 支 10 ml 比色管,分别加入上述氨氮标准使用液(4.15),用水稀释至 8.00 ml, 按 7.2 步骤测量吸光度。以扣除空白的吸光度为纵坐标,以其对应的氨氮含量(μg)为横坐标绘制校准 曲线。 7.2 样品测定 取水样或经过预蒸馏的试料 8.00 ml(当水样中氨氮质量浓度高于 1.0 mg/L 时,可适当稀释后取样) 于 10 ml 比色管中。加入 1.00 ml 显色剂(4.7)和 2 滴亚硝基铁氰化钠(4.10),混匀。再滴入 2 滴次氯 酸钠使用液(4.9)并混匀,加水稀释至标线,充分混匀。 显色 60 min 后,在 697 nm 波长处,用 10 mm 或 30 mm 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量吸光度。 7.3 空白试验 以水代替水样,按与样品分析相同的步骤进行预处理和测定。 8 结果表示 水样中氨氮的质量浓度按式(1)计算: ρN= s bA A a Db V 式中:ρN--水样中氨氮的质量浓度(以 N 计),mg/L; As--样品的吸光度; Ab--空白试验(7.3)的吸光度; a--校准曲线的截距; b--校准曲线的斜率; V--所取水样的体积,ml; D--水样的稀释倍数。 9 准确度和精密度 表 3 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样品 氨氮质量浓度ρN/(mg/L) 重复次数 标准偏差/(mg/L) 相对标准偏差/% 相对误差/% 标准样品 1 0.477 10 0.014 2.94 2.4 标准样品 2 0.839 10 0.013 1.55 1.6 地表水 0.277 10 0.010 3.61 - 污水 4.69 10 0.053 1.13 - 注:来自一个实验室的数据。 10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0.1 试剂空白的吸光度应不超过 0.030(光程 10 mm 比色皿)。 10.2 水样的预蒸馏 蒸馏过程中,某些有机物很可能与氨同时馏出,对测定有干扰,其中有些物质(如甲醛)可以在酸 性条件(pH< 1)下煮沸除去。在蒸馏刚开始时,氨气蒸出速度较快,加热不能过快,否则造成水样暴 沸,馏出液温度升高,氨吸收不完全。馏出液速率应保持在 10 ml/min 左右。 部分工业废水,可加入石蜡碎片等做防沫剂。 10.3 蒸馏器的清洗 向蒸馏烧瓶中加入 350 ml 水,加数粒玻璃珠,装好仪器,蒸馏到至少收集了 100 ml 水,将馏出液 及瓶内残留液弃去。 10.4 显色剂的配制 若水杨酸未能全部溶解,可再加入数毫升氢氧化钠溶液(4.6),直至完全溶解为止,并用 1 mol/L 的硫酸调节溶液的 pH 值在 6.0~6.5。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次氯酸钠溶液的制备方法及其有效氯浓度和游离碱浓度的标定 A.1 次氯酸钠溶液的制备方法 将盐酸(ρ =1.19 g/ml)逐滴作用于高锰酸钾固体,将逸出的氯气导入 2 mol/L 氢氧化钠吸收液中 吸收,生成淡草绿色的次氯酸钠溶液,存放于塑料瓶中。因该溶液不稳定,使用前应标定其有效氯浓 度。 A.2 次氯酸钠溶液中有效氯含量的测定 吸取 10.0 ml 次氯酸钠(4.8)于 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混匀。移取 10.0 ml 稀释后的 次氯酸钠溶液于 250 ml 碘量瓶中,加入蒸馏水 40 ml,碘化钾 2.0 g,混匀。再加入 6 mol/L 硫酸溶液 5 ml,密塞,混匀。置暗处 5 min 后,用 0.10 mol/L 硫代硫酸钠溶液滴至淡黄色,加入约 1 ml 淀粉指示 剂,继续滴至蓝色消失为止。其有效氯质量浓度按式(A.1)计算: 有效氯(g/L,以 Cl2 计)= 35.45 10010.0 10 c V× × × (A.1) 式中:c--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mol/L; V--滴定时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 35.45--有效氯的摩尔质量(1/2Cl2),g/mol。 A.3 次氯酸钠溶液中游离碱(以NaOH计)的测定 A.3.1 盐酸溶液的标定 碳酸钠标准溶液:c(1/2Na2CO3)=0.100 0 mol/L。称取经 180℃干燥 2 h 的无水碳酸钠 2.650 0 g,溶 于新煮沸放冷的水中,移入 500 ml 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 甲基红指示剂:ρ =0.5 g/L。称取 50 mg 甲基红溶于 100 ml 乙醇(4.2)中。 盐酸标准滴定溶液:c(HCl)=0.10 mol/L。取 8.5 ml 盐酸(ρ =1.19 g/L)于 1 000 ml 容量瓶中,用水 稀释至标线。标定方法:移取 25.00 ml 碳酸钠标准溶液于 150 ml 椎形瓶中,加 25 ml 水和 1 滴甲基红 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淡红色为止。用式(A.2)计算盐酸的浓度: 1 1 (HCl) c Vc ×= (A.2) 式中:c--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mol/L; c1--碳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1--碳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2--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A.3.2 次氯酸钠溶液中游离碱(以NaOH计)的测定 吸取次氯酸钠(4.8)1.0 ml 于 150 ml 锥形瓶中,加 20 ml 水,以酚酞作指示剂,用 0.10 mol/L 盐 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红色消失为止。如果终点的颜色变化不明显,可在滴定后的溶液中加 1 滴酚酞指 示剂,若颜色仍显红色,则继续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至无色。 游离碱的浓......
相关标准:     HJ 533-2009     HJ 535-2009     HJ 537-2009
英文版PDF:HJ 536-2009     HJ 536-2009  HJ 536  HJ536   GB 5085.1-2007  GB 5085.1  GB5085.1   GB 5085.7-2019  GB 5085.7  GB5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