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QC/T 564-2018, QC/T564-2018, QCT 564-2018, QCT564-2018
QC/T 564-2018: 乘用车行车制动器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
QC/T 564-2018 英文名称: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passenger car service brake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C/T 564—2018 代替QC/T 564—2008
乘用车行车制动器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乘用车行车制动器总成的术语和定义、性能要求、试验相关要求、试验准备、
试验方法。
1.2 本标准适用于GB/T15089规定的M₁类车辆用行车制动器总成及摩擦衬片(块)总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性能要求
4.1 制动器性能试验
4.1.1 第一次效能试验
按 7.1.2 试验,窍韶动初速度为 100km/h [对 Vmax (Vmax 为汽车最高设计车速,下同)低于
100km/h 的车辆为 Vmax]时,其样品在规定制动管路压力下的平均摇动力矩值不应低于设计下限值
的 80%(当无设计下限值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值的 72%或供需双方协商)。制动初速度 30%Vmax
相对制动初速度 100km/h (对 Vmax低于 100km/h 的车辆为 Vmax)的速度稳定性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10%。制动力矩稳定系数不应小于表 l 的要求值。
4.1.2 第一次常温效能试验
按7.1.4 试验,其样品在规定制动管路压力下的平均制动力矩值不应能于第二次数能试验中对
应制动初速度相同制动管路压力下的平均制动力矩值的 75%。
4.1.3 第二次效能试验
按7.1.5试验,样品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当制动初速度为100km/h ( 对Vmax低于100km/h的车辆为 Vmax)时,其样品在规定制动管路 压力下的平均制动力矩值应位于设计上、下限值范围内,当无设计上、下限值要求时,应位 于设计值的90%~120%范围内;
b) 其他制动初速度相对制动初速度100km/h ( 对Vmx 低于100km/h的车辆为Vmax)的速度稳定 性应满足表2的要求;
c) 各制动初速度下的制动力矩稳定系数应满足表2的要求。
4.1.4 管路系统失效试验(逃项)
按7.1.7试验,当制动管路压力为额定制动管路压力时,样品的平均制动减速度不应小于 3.0m/s²。
4.1.5 第次衰退被某试验
按7.1.9试验,样品应满足下列要求:
a) 衰退试验中的衰退率应在-20%~40%范围内;
b) 恢复试验中第一次制动时的平均制动减速度不应小于1.5m/s²,恢复差率的绝对值不应大 于20%;
c) 热制动效能试验的平均制动力矩不应低于第二次效能试验中同等条件的60%;
d) 试验结束后,制动器应工作正常,按7.1.9.6.1试验时的制动器温度升高值不应大于10℃。
4.1.6 第二次衰退恢复试验
同4.1.5。
4.1.7 第二次常温效能试验
按7.1.13试验,样品在规定制动管路压力下的平均制动力矩值不应低于第三次效能试验中对 应制动初速度相同制动管路压力下的平均制动力矩值的75%。
4.1.8 第三次效能试验 同4.1.3。
4.1.9 制动噪声
在7.1试验过程中,样品的制动噪声值应小于76dB(A)。
4.1.10试验后样品要求
在完成7.1试验后,制动器应工作正常,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制动鼓或制动盘工作表面应无刮伤;
b) 制动底板(制动钳)应无影响制动性能的变形;
c) 摩擦衬片(衬块)表面应完整,不应有剥落、烧焦等缺陷,允许有轻微裂纹;
d) 摩擦衬片(衬块)与制动蹄铁(背板)应无分离现象;
e) 制动轮缸(制动钳)应无渗漏现象。
4.2 制动器磨损试验
4.2.1 磨损量要求
4.2.1.1制动器摩擦衬片(衬块)和制动鼓(盘)磨损量要求由供需双方协商。
4.2.1.2 全部磨损试验结束后,摩擦衬片(衬块)和制动鼓(盘)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制动鼓或制动盘工作表面应无明显的刮痕;
b) 摩擦衬片(衬块)表面应完整,不应出现明显的缺边、凸泡、凹坑、剥落、龟裂等缺陷;
c) 摩擦衬片(衬块)与蹄铁(背板)应无分离现象;
d) 摩擦衬片(衬块)表面不应出现贯通整个摩擦表面的裂纹。
4.2.2 制动性能检查
与磨损试验前相比,其规定制动管路压力下的平均制动力矩变化量不应超过±15%。
5 试验相关要求
5.1 试验设备
5.1.1 试验设备为惯性式制动器试验台(单、双轮均可),其性能指标应满足本标准各项试验要求。
5.1.2 试验设备的制动管路压力供给系统应满足各种制动工况对制动管路压力的要求,并保持稳 定。制动管路压力升、降压速率应控制在(25±5)MPa/s范围内。
5.1.3 试验设备的制动器冷却装置应使被试制动器处的风速达到11m/s, 且覆盖整个制动器总成。
5.1.4 制动管路压力、制动力矩和试验台主轴转速的控制误差不应超过±3%。转动惯量(包括试验 台旋转部分的惯量)的相对误差不应超过±5%。
5.1.5 试验设备应能连续记录下列参数,且测量误差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制动输出力矩为±1.0%;
b) 制动管路压力为±1.0%;
c) 试验台主轴转速为±1.0%;
d) 制动时间为±0.01s;
e) 制动鼓(盘)、制动衬片(衬块)温度,当温度不高于300℃时为±3℃,当温度高于300℃时 为±1.0%。
5.1.6 测量制动鼓(盘)、摩擦衬片(衬块)温度的装置和热电偶应符合QC/T556 中的有关规定。
5.1.7 指示各参数的仪器或仪表,其精度等级不应低于2.5级。
5.2 其他要求
5.2.1 所有试验车速应圆整到5的整数倍。
5.2.2 除衰退试验和另有规定外,试验过程中,冷却风速为11m/s, 冷却空气的温度为室温。
5.2.3 除另有规定外,所有试验制动终止时的车速应小于5km/h。
5.2.4 制动噪声测量时,应将声级计的拾音头置于被试制动器的旋转平面内、距制动器旋转轴线 正上方500mm 处,拾音头应带有护风球。
5.2.5 所有按制动减速度控制进行的试验,应按式(12)将制动减速度转化成试验台的制动力矩 控制值。
5.2.6 制动鼓安装后的径向跳动量(在制动鼓摩擦表面宽度方向的中部测量)不应大于0.2mm, 制动盘安装后摩擦表面的轴向跳动量(在制动盘有效半径处测量)不应大于0.15mm。
6 试验准备
6.1 热电偶安装
按 QC/T 556 中的有关规定安装热电偶。
6.2 试验台主轴转速的确定
试验台主轴转速按式(6)进行确定
77 试验方法
7.1 制动器性能试验
7.1.1 磨合前检查
7.1.1.1 制动初速度为50km/h。
7.1.1.2 制动减速度为3m/s²。
7.1.1.3 制动初温[指摩擦衬片(衬块)上的温度,以下同]不应高于100℃,但制动周期不应小 于 3 0s。
7.1.1.4 制动次数为10次。
7.1.2 第一次效能试验
7.1.2.1 制动初温为(80±2)℃。
7.1.2.2 制动初速度为30%Vmax但不高于80km/h和100km/h ( 对Vmax低于100km/h的车辆为Vmax)。
7.1.2.3 在规定的制动管路压力范围内取不少于5点做试验,各试验点间的间隔应尽量相等,制 动管路压力最大增量不宜高于2MPa; 各制动初速度所对应的每种制动管路压力分别进行一次试验。
7.1.2.4 记录每次试验的制动初速度、制动初温、制动终温、制动时间、制动管路压力和输出制 动力矩。
7.1.3 磨合试验
7.1.3.1 制动初温不高于120℃。
7.1.3.2 制动初速度如下:
a) 当 Vmax不高于140km/h时为65km/h;
b) 当 Vmax高于140km/h 时为80km/h。
7.1.3.3 制动减速度为3.5m/s²。
注:试验时也可采用恒定输入方式进行,但应根据制动力矩变化情况对制动管路压力进行调整,以保证其平 均制动减速度尽可能接近要求值。
7.1.3.4 制动次数为200次或摩擦衬片(衬块)与制动鼓(盘)的接触面积达到80%以上。
7.1.3.5 至少每20次记录一次输出制动力矩和制动管路压力。
7.1.4 第一次常温效能试验
7.1.4.1制动初温不应高于45℃。
7.1.4.2制动初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