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GB/T 33369-2016'
标准编号 | GB/T 33369-2016 (GB/T33369-2016) | 中文名称 | 钎焊用铝合金复合板、带、箔材 | 英文名称 | Aluminium alloy clad sheets, strips and foils for brazing | 行业 | 国家标准 (推荐) | 中标分类 | H61 | 国际标准分类 | 77.150.10 | 字数估计 | 22,289 | 发布日期 | 2016-12-30 | 实施日期 | 2017-11-01 | 起草单位 | 银邦金属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 归口单位 | 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3) | 标准依据 | 国家标准公告2016年第27号 | 提出机构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 发布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GB/T 33369-2016: 钎焊用铝合金复合板、带、箔材
GB/T 33369-2016 英文名称: Aluminium alloy clad sheets, strips and foils for brazing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钎焊用铝合金复合板、带、箔材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质量证明书与订货单(或合同)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钎焊用铝合金复合板、带、箔材(以下简称复合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190 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
GB/T 3199 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 包装、标志、运输、贮存
GB/T 3246.1 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组织检验方法 第1部分: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 3880.3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第3部分:尺寸偏差
GB/T 4156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埃里克森杯突试验
GB/T 7999 铝及铝合金光电直读发射光谱分析方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6865 变形铝、镁及其合金加工制品拉伸试验用试样及方法
GB/T 17432 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分析取样方法
GB/T 20975(所有部分) 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GB/T 27675 铝及铝合金复合板、带、箔材牌号表示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铝合金复合板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铝合金材料经轧制复合后制成的板材。
3.2
铝合金复合带、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铝合金材料经轧制复合后制成的带、箔材(以下简称卷材)。
3.3
钎焊层
在复合材料中起钎焊作用的包覆层。
3.4
基体
在复合材料中起结构作用或有特殊作用的芯层。
3.5
包覆率
单个包覆层厚度占复合材总厚度的百分率,按式(1)计算。
4 要求
4.1 产品分类
4.1.1 复合材牌号、状态、包覆率、尺寸规格
4.1.1.1 复合材牌号表示方法应符合GB/T 27675的规定。
4.1.1.2 复合材牌号、状态、包覆率及尺寸规格应符合表1的规定。需方要求其他牌号、状态、包覆率及尺寸规格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订货单(或合同)中注明。
注:复合材牌号的构成按照钎焊层、基体合金的顺序,中间加“/”排列。
a 7072属于防腐层,其他属于结构层。
4.1.1.3 翅片用复合箔、制管用复合带、深冲用复合板的典型牌号、状态、包覆率及尺寸规格分别参见附录A中表A.1、表A.2、表A.3。
4.1.1.4 复合材基体合金和钎焊层合金固、液相线温度及钎焊温度参见附录B。
4.1.2 标记示例
产品标记按产品名称、标准号、牌号或代号(代号表示方法参见附录C)状态及尺寸规格的顺序表
示。4.2 化学成分
3A11、3B11、4A43、4A45、4104、6951、7A11合金化学成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其他牌号的化学成分应符合GB/T 3190的要求。需方对合金化学成分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订货单(或合同)中注明。
4.3 包覆率偏差
包覆率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需方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订货单(或合同)中注明。
4.4 尺寸偏差
4.4.1 厚度
复合材的厚度偏差应符合表4的规定。需方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订货单(或
合同)中注明。
4.4.2 宽度
4.4.2.1 复合板的宽度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需方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订货单(或合同)中注明。
4.4.2.2 复合带的宽度偏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需方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订货单(或合同)中注明。
4.4.3 长度
复合板的长度偏差应合符表8的规定。需方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订货单(或
合同)中注明。
4.4.4 对角线
复合板的对角线应符合表9的规定。
4.4.5 不平度
复合板的不平度应符合GB/T 3880.3的规定。
4.4.6 侧边弯曲度
4.4.6.1 复合板的侧边弯曲度应符合表10的规定。
4.4.7 卷材的毛刺、错层、塔形
卷材的毛刺、错层、塔形的要求见表12。制管用复合带的毛刺、错层、塔形的要求见表13。
4.5 室温拉伸力学性能
复合材的室温拉伸力学性能应符合表14的规定,翅片用复合箔、制管用复合带、深冲用复合板的室温拉伸力学性能应分别符合表15、表16、表17的规定。需方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订货单(或合同)中具体注明。
4.6 杯突性能
深冲用复合板的杯突值应符合表18的规定。需方有特殊要求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订货
单(或合同)中具体注明。
4.7 管芯
管芯材质、长度、长度偏差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订货单(或合同)中注明。管芯的内、外壁应洁净、光滑、无污物。管芯内径及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9的规定。
4.8 外观质量
4.8.1 复合材表面不准许有裂纹、腐蚀、气泡、穿通气孔、金属及非金属压入等影响材料成形或钎焊性能的缺陷。
4.8.2 复合材表面准许有轻微的印痕、擦伤、划伤、条纹等不影响使用的缺陷。
4.8.3 复合卷材不准许有燕窝。
4.8.4 复合卷材不准许有接头。
4.8.5 复合材的基体与包覆层之间应结合牢固,不准许有包覆层脱落和局部未包覆现象。
5 试验方法
5.1 化学成分
5.1.1 可采用铸造样品分析或成品分析。
5.1.2 采用铸造样品分析时,按GB/T 20975或GB/T 7999(仲裁时按GB/T 20975),对代表各组元层
的铝及铝合金材料铸造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测定。
5.1.3 采用成品分析时,首先应按 GB/T 3246.1规定的金相法,测出试样坯料的包覆率,然后按
GB/T 20975或GB/T 7999(仲裁时按GB/T 20975),分析测定试样坯料的综合成分及各基体组元层的
化学成分,通过计算确定试样坯料钎焊层的化学成分。
5.1.4 对于3A11、3B11、4A43、4A45、4104、6951、7A11,仅对表3中“Al”及“其他杂质”栏之外有数值规定的元素进行常规化学分析。当怀疑非常规分析元素的质量分数超出了本标准的限定值时,生产者应对这些元素进行分析。
5.1.5 “Al”含量按GB/T 3190规定的方法计算,计算“Al”含量时,取常规分析元素与怀疑超量的非常
规分析元素分析数值的和作为“元素含量总和”。
5.1.6 分析数值的判定采用修约比较法,数值修约规则按GB/T 8170的有关规定进行,修约数位应与
本标准的表2或GB/T 3190规定的极限数位一致。
5.2 包覆率偏差
复合材的包覆率检验方法按GB/T 3246.1执行。
5.3 尺寸偏差
5.3.1 厚度
厚度小于或等于0.130mm的复合材用刻度值不大于0.001mm的测微计测量;厚度大于0.130mm、
小于或等于0.250mm的复合材,用刻度值不大于0.002mm的测微计测量;厚度大于0.250mm的复
合材,宜用测量精度不低于0.01mm的千分尺(或相同精度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5.3.2 宽度
复合材的宽度用精度为1mm的钢卷尺或相应精度的工具测量。
5.3.3 长度
复合板的长度用精度为1mm的钢卷尺或相应精度的工具测量。
5.3.4 对角线
复合板对角线用精度为1mm的钢卷尺测量。
5.3.5 不平度
5.3.5.1 复合板不平度
将复合板自由置于平台上,待其平衡稳定时,测量板面与平台间的间隙值,即波高,随后测量对应波
距、波数。当一张板片同时存在几个波浪时,应测量其中最大的一个。边缘波浪可用塞尺进行测量。
5.3.5.2 复合带不平度
从复合带材上剪下1个波距以上,且长度为1000mm~1800mm的一段试样,将试样自由放在平
台上,测量试样板面与平台间的间隙值,即波高,随后测量对应波距、波数。
5.3.6 侧边弯曲度
在复合板材侧边头、尾两端点,或复合带材侧边任意相距3000mm的两点间拉一直线,再用直尺
(或三角尺)测量复合板或复合带侧边到直线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
5.3.7 卷材毛刺、错层、塔形
毛刺用放大倍数不低于50倍的笔筒显微镜、毛刺检测仪或影像式坐标测绘仪检测,错层、塔形用钢直尺或卡尺检查。
5.4 室温拉伸力学性能
复合材的室温拉伸试验按GB/T 16865规定的方法进行。
5.5 杯突性能
深冲用复合板的杯突性能按GB/T 4156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
5.6 管芯
管芯的长度和内径用能保证精度的量具测量,管芯材质由供方保证,其他项目以目视检查。
5.7 外观质量
在自然散射光下,目视检查外观质量。必要时,可借用尺寸测量工具界定缺陷大小,通过修磨测定
缺陷深度。
6 检验规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