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搜索结果: 'HJ 579-2010'
标准编号 | HJ 579-2010 (HJ579-2010) | 中文名称 | 膜分离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 英文名称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 行业 | 环保行业标准 | 字数估计 | 18,164 | 发布日期 | 2010-10-12 | 实施日期 | 2011-01-01 | 引用标准 | GB 50235; GB/T 985.1; GB/T 1804; GB/T 3797; GB 5226.1; GB/T 19249; GB/T 20103; HJ/T 270; JB/T 2932; HG 20520;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 起草单位 | 江西金达莱环保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标准依据 |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73号 |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膜分离法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参数、系统安装与调试、工程验收、运行管理, 以及预处理、后处理工艺的选择。本标准适用于以膜分离法进行污水处理及深度处理回用的工程, 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与施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本标准所指膜分离法为:微滤、超滤、纳滤及反渗透膜分离技术。本标准不适用于以膜生物反应器法和荷电膜进行污水处理及回用的膜分离工程。 |
HJ 579-2010: 膜分离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HJ 579-2010 英文名称: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embrane separation proces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膜分离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膜分离法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参数、系统安装与调试、工程验收、运行管理,以及预
处理、后处理工艺的选择。
本标准适用于以膜分离法进行污水处理及深度处理回用的工程,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
施设计与施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本标准所指膜分离法为:
微滤、超滤、纳滤及反渗透膜分离技术。
本标准不适用于以膜生物反应器法和荷电膜进行污水处理及回用的膜分离工程。
4 设计水质与膜单元适宜性
4.1 进水水质要求
4.1.1 在设计膜系统时,应符合进水要求,选择合适的膜元件。
4.1.2 内压式中空纤维微滤、超滤系统进水,水质要求可参考表 1。
4.1.3 外压式中空纤维微滤、超滤组件品种较少,进水要求可参考表 2。
4.1.4 设计卷式膜微滤、超滤系统进水时,可参照表 3的规定。
4.1.5 纳滤、反渗透系统进水,应符合表 3的规定。
4.2 膜单元适宜性
各种膜单元功能适宜性见表 4。
5 预处理
5.1 一般规定
5.1.1 为防止膜降解和膜堵塞,须对进水中的悬浮固体、尖锐颗粒、微溶盐、微生物、氧化剂、有机
物、油脂等污染物进行预处理。
5.1.2 预处理的深度应根据膜材料、膜组件的结构、原水水质、产水的质量要求及回收率确定。
5.1.3 进水温度范围:当 pH 2~10时,运行温度 5~45℃;当 pH值大于 10时,运行温度应小于35℃。
5.2 微滤、超滤系统的预处理
5.2.1 去除进水中悬浮颗粒物和胶体物,可采取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可加入有利于提高膜通量,
并与膜材料有兼容性的絮凝剂。
5.2.2 微滤、超滤系统之前宜安装细格栅及盘式过滤器。在内压式膜系统之前,盘式过滤器过滤精度
应小于 100 µm;在外压式膜系统之前,盘式过滤器过滤精度应小于 300 µm。
5.2.3 当进水含矿物油超过表 1数值或动植物油超过 50 mg/L时,应增加除油工艺。
5.3 纳滤、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
5.3.1 防止膜化学氧化损伤,可采用活性炭吸附或在进水中添加还原剂(如亚硫酸氢钠)去除余氯或
其他氧化剂,控制余氯含量小于等于 0.1 mg/L。
5.3.2 预防铁、铝腐蚀物形成的胶体、黏泥和颗粒污堵,可采用以无烟煤和石英砂为过滤介质的双介质过滤器去除。
5.3.3 预防微生物污染,可对进水进行物理法或化学法杀菌消毒处理。
5.3.4 控制结垢,加酸可有效控制碳酸盐结垢;投加阻垢剂或强酸阳离子树脂软化,可有效控制硫酸盐结垢。
5.3.5 微滤或超滤能除去所有的悬浮物、胶体粒子及部分有机物,出水达到淤泥密度指数(SDI)≤3,
浊度≤1 NTU,可有效预防胶体和颗粒物污染和堵塞膜组件。
6 膜分离法污水处理系统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应依据原水水量、水质和产水要求、回收率等资料,选择膜分离法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资料调
查表见附录 B。
6.1.2 采用接触过滤工艺处理低浊度污水时,投药点与过滤器入口应有 1.0 m距离。
6.1.3 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时,活性炭过滤器的进口处应投加杀菌剂。
6.1.4 还原剂和(或)阻垢剂,应投加在保安(过滤精度小于等于 5 µm)过滤器之前。保安过滤器须安装压力表。
6.1.5 为防止预处理加酸、加氯造成管道及设备的腐蚀,在纳滤、反渗透系统的低压侧,应采用 PVC
管材及连接件,在高压侧应采用不锈钢管材及连接件。
6.1.6 膜分离系统浓水,应处理后达标排放。
6.1.7 一级多段纳滤、反渗透系统压力容器排列比,宜为 2∶1或 3∶2或 4∶2∶1或按比例增加。
6.2 微滤、超滤系统设计
6.2.1 工艺设计参数包括:
1) 处理水量,m3/d;
2) 处理水质;
3)膜通量,m3/(m2·d);
4)操作压力,MPa;
5)反洗周期,h;
6)每次反洗时间,min。
6.2.2 工艺流程:微滤、超滤系统的运行方式可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组件排列形式宜为一级一段,
并联安装。推荐基本工艺流程如图 1。
6.2.3 基本设计计算
6.3.3 管道设计
6.3.3.1 产水量大于等于 50 m3/h的纳滤、反渗透系统,进水干管设计流量应等于每只压力容器进水设计流量的总和。
6.3.3.2 产水支管和干管的流速宜小于等于 1.0 m/s。
6.3.3.3 各段产水宜直接输入产水箱。如各段产水管应并联到一根总管时,则应在每段产水支管上安装止回阀。
6.3.4 加药系统,应设置带有温度计的药液箱,将药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加药方式宜采用计量
泵输送,也可使用安装在进水管道上的水射器投加。
6.3.5 自动控制系统和仪表
6.3.5.1 自控系统的监控项目应包括:
1)进水压力,MPa;
2)进水电导率,µS/cm;
3)产水流量,m3/h;
4)产水电导率,µS/cm;
5)浓水流量,m3/h;
6)浓水压力,MPa。
6.3.5.2 进水管应设置余氯监测器,并与还原剂加药装置联动运行。
6.3.5.3 高压泵进水口应设置低压保护开关;高压泵出水口应设置高压保护开关。
6.3.5.4 当加酸调节进水 pH值时,应设置 pH上、下限值切断开关;如进水设有升温措施,则应设置高温切断开关。
6.4 膜分离浓水的处理
6.4.1 浓水处理的技术要求
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膜分离浓水可并入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亦可与化学清洗废水、介质过滤器和活
性炭过滤器反冲洗废水一并进行收集处理。
6.4.2 推荐浓水处理基本工艺流程如图 8。
6.4.3 浓水处理排放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污水排放标准的规定。
7 系统安装与调试
7.1 微滤、超滤系统安装与调试
7.1.1 微滤、超滤系统安装
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
7.1.2 微滤、超滤系统调试
7.1.2.1 系统启动时,应开启浓水排放管阀门和产水管阀门,用自来水冲洗膜组件内的保护液,
直到冲洗水无泡沫为止。
7.1.2.2 进水压力 0.1~0.4 MPa,工作温度为 15~35℃。
7.1.2.3 调试项目应包括:
1)进水压力,MPa;
2)进水流量,m3/h;
3)产水流量,m3/h;
4)浓水流量,m3/h;
5)浓水压力,MPa。
7.1.2.4 系统每连续运行 30 min,应反冲洗一次,反冲洗时间宜为 30 s。
7.2 纳滤、反渗透膜系统安装与调试
7.2.1 纳滤、反渗透系统安装
7.2.1.1 设备主机架及水泵安装应符合 GB/T 19249和 HJ/T 270的规定。
7.2.1.2 管道安装应符合 GB 50235和 HG 20520的规定。
7.2.1.3 仪器、仪表安装应符合 GB/T 985.1和 GB/T 1804的规定。
7.2.1.4 压力容器两端,应留有不小于膜元件长度 1.2倍的空间。设备应安装于室内。
7.2.1.5 电控柜安装应符合 GB/T 3797的规定。
7.2.2 纳滤、反渗透系统调试
7.2.2.1 膜系统启动前,应彻底冲洗预处理设备和管道,清除杂质和污物。
7.2.2.2 膜系统进水管阀门和浓水管调节阀门须完全打开。用低压、低流量合格预处理出水赶走膜系
统内空气,冲洗压力为 0.2~0.4 MPa,ϕ100 mm 压力容器冲洗流量为 0.6~3.0 m3/h,ϕ200 mm 压力容
器冲洗流量为 2.4~12.0 m3/h。
7.2.2.3 内有保护液的膜元件低压冲洗时间应不少于 30 min,干膜元件低压冲洗时间应不少于 6 h。在
冲洗过程中,检查渗漏点,立即紧固。
7.2.2.4 第一次启动高压泵,须将进水阀门调到接近全关状态,缓慢开大进水阀门,缓慢关小浓水排放
管阀门,调节浓水流量和系统进水压力直至系统产水流量达到设计值。升压速率应低于每秒 0.07 MPa。
7.2.2.5 系统连续运行 24~48 h,记录运行参数作为系统性能基准数据。运行参数应包括:
1)进水压力,MPa;
2)进水流量,m3/h;
3)进水电导率,µS/cm;
4)产水流量,m3/h;
5)产水电导率,µS/cm;
6)浓水压力,MPa;
7)浓水流量,m3/h;
8)系统回收率,%。
系统实际运行参数与系统设计参数比较。
7.2.2.6 上述调节在手动操作模式下进行,待运行稳定后将系统切换到自动控制运行模式。
7.2.2.7 系统运行第一周内,应定期检测系统性能,确保系统性能在运行初始阶段处于合适的范围内。
8 工程验收
8.1 一般规定
8.1.1 目测结构是否合理,各部件安装应符合设计图纸及 JB/T 2932的要求。
8.1.2 油漆涂层应符合 GB 5226.1的要求。
8.1.3 用水平仪(或尺)测量主机框架、压力容器、泵体及相应管线,应符合 GB/T 19249和 HJ/T 270的规定。
8.1.4 凡有自动控制装置的,应设有手动控制装置,应符合 GB/T 3797的规定。
8.1.5 通风设备运行正常,应符合 JB/T 2932的要求。
8.1.6 各报警装置齐全,运行灵敏、准确,应符合 GB/T 3797的规定。
8.2 工程验收
8.2.1 预验收
8.2.1.1 工程竣工后,环保验收前进行预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单位,并报请当地环保部门联合进行。
8.2.1.2 预验收包括:按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方案验收主体工程、设备及安装部位。
应按相应的标准进行检验,并填写预验收记录。
8.2.1.3 预验收应复查并核实以下资料:
1)设计图纸及设计变更文件;
2)主要材料和制品的合格证或试验记录;
3)膜组件及仪器仪表检验记录;
4)机械构件焊接及检验记录;
5)设备安装记录;
6)膜分离系统调试记录和 48 h运行记录。
8.2.2 环境保护验收
污水处理工程投入使用之前,建设单位应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