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购物车 询价
www.GB-GBT.com

[PDF] GB/T 39423-2020 - 自动发货. 英文版

标准搜索结果: 'GB/T 39423-2020'
标准号码内文价格美元第2步(购买)交付天数标准名称状态
GB/T 39423-2020 英文版 155 GB/T 39423-2020 3分钟内自动发货[PDF] 道路车辆 评价乘员约束性能的事故数据收集 有效

基本信息
标准编号 GB/T 39423-2020 (GB/T39423-2020)
中文名称 道路车辆 评价乘员约束性能的事故数据收集
英文名称 Road vehicles. Collection of accident data for evaluation of occupant restraint performance
行业 国家标准 (推荐)
中标分类 T04
国际标准分类 43.020
字数估计 10,148
发布日期 2020-11-19
实施日期 2021-06-01
引用标准 GB/T 39424.1-2020; ISO 13218-1998
采用标准 ISO 6546-2018, MOD
起草单位 北京中机车辆司法鉴定中心
归口单位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依据 国家标准公告2020年第26号
提出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机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评价乘员约束性能的车辆数据、座椅和约束数据、乘员数据、乘员损伤数据以及儿童约束系统数据的收集。本标准适用于评价乘用车和货车乘员约束系统性能的事故数据收集。本标准不适用于对整车结构性能有关的变形、侵入、结构设计等方面的评价。

GB/T 39423-2020 Road vehicles -- Collection of accident data for evaluation of occupant restraint performance ICS 43.020 T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道路车辆 评价乘员约束性能的 事故数据收集 (ISO 6546:2018,MOD) 2020-11-19发布 2021-06-01实施 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目次 前言 Ⅰ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车辆数据 1 5 座椅和约束数据 2 6 乘员数据 5 7 乘员损伤数据 6 8 儿童约束系统 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 6546:2018《道路车辆 评价乘员约束性能的事故数据收 集》。 本标准与ISO 6546:2018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删除了ISO 6813和ISO 13216-1;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 39424.1代替了ISO 12353-1; ---修改了ISO 6546:2018的5.3中列项a)头枕的类型、列项i)关于角度正负的规定及5.8中列 项b)对气袋尺寸测量的规定,以符合我国汽车行业的实际应用; ---增加了5.3中列项j)座椅面料和座套的材质、列项k)座椅导轨的损坏情况,5.6中列项s)安全 带系统的作用类型,5.8中列项e)安全气囊的可安装位置,以符合我国评价乘员约束性能的事 故数据收集的实际需要。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中机车辆司法鉴定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轿车股 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清华 大学、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奥托立夫(上海)汽车安全系统研发有限公司、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 公司、天合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均胜百高汽车安全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 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北京现 代汽车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强、孙振东、陈吉光、林淼、连晓威、王聪昌、李宏宇、禹慧丽、刘卫国、王大勇、 沈海东、林智桂、刘月杰、沈光勇、李强红、代兵、刘福聚、李旭东、林松、张金换、王欣、曲艳平、吴斌、 杨建萍、赵晓华、谭春申、吴征、王海、顾蔚新、彭凯、李承辉、孙浩、周澄靖、赵万千、钱宁、冯浩、冯硕。 道路车辆 评价乘员约束性能的 事故数据收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评价乘员约束性能的车辆数据、座椅和约束数据、乘员数据、乘员损伤数据以及儿童 约束系统数据的收集。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乘用车和货车乘员约束系统性能的事故数据收集。 本标准不适用于对整车结构性能有关的变形、侵入、结构设计等方面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9424.1-2020 道路车辆 交通事故分析 第1部分:术语(ISO 12353-1:2020,MOD) ISO 13218:1998 道路车辆 儿童约束系统 涉及儿童乘员的事故报告格式(Roadvehicles- 3 术语和定义 GB/T 39424.1-202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车辆数据 车辆数据包括车辆识别信息、车辆碰撞前的状态、碰撞方式、车辆损坏/侵入情况、碰撞对象、碰撞严 重度参数等事故数据,还包括但不限于乘员约束的相关数据: a) 气囊的展开个数。 b) 导致气囊展开的相关碰撞数据: 1) 碰撞事件的序列编号; 2) 碰撞变形分级; 3) 速度变化量(Δv)的纵向分量; 4) 速度变化量(Δv)的横向分量。 c) 气囊手动禁用开关的设置(如果适用)。 d) 可引发自动禁用安全装置的系统(乘员探测系统、儿童座椅探测系统等)配置情况。 e) 气囊诊断或警示信息(碰撞后)。 f) 气囊系统或气囊安装处的零部件(注明是否有维修变动)在碰撞中的表现。 g) 车辆的历史碰撞记录。 h) 可获取的事故数据: 1) 加速度波形(合成加速度及其X 轴、Y 轴、Z 轴方向的分量); 2) 速度变化(Δv及其X 轴、Y 轴和Z 轴方向的分量); 3) 安全带带扣和锁舌的锁止状态; 4) 车辆速度; 5) 碰撞前的制动情况; 6) 碰撞前的横摆和滑移情况; 7) 气囊展开的历史记录; 8) 多次事件数据; 9) 翻滚事件数据; 10) 约束触发时间; 11) 约束触发等级(一级,二级,其他等级); 12) 可触发约束的禁用状态; 13) 驾驶员座椅的纵向位置及状态; 14) 乘员探测装置的状态; 15) 儿童座椅探测或识别装置的状态; 16) 其他数据。 5 座椅和约束数据 5.1 座椅位置 对于车辆上的每个座椅,除了记录座椅基本信息(如座椅类型、面料等)外,还应记录5.2~5.8中所 述的数据,并按图1记录其位置编码。 注1:对于右舵驾驶车辆,则使用其镜像图片。 注2:可以按照需要进一步扩大座椅矩阵。 图1 座椅位置编码示意图 5.2 座椅状态 对于每个座椅的状态,应记录以下信息: a) 座椅是否被乘员或物体(包括动物)占用; b) 碰撞前座椅在各个可调方向上的确切位置。 5.3 座椅和头枕评价 对于每组头枕和座椅的评价,应记录以下信息: a) 头枕类型(可调式头枕、翻转头枕、整体式头枕、可拆式头枕、分体式头枕、嵌入式头枕、主动式 头枕等); b) 主动式头枕的配备(已激活的); c) 其他颈部保护系统(已激活的); d) 碰撞时头枕在各个可调方向上的确切位置; e) 座垫与靠背交接处到头枕顶部的距离; f) 碰撞时头枕的水平位置; g) 头枕损坏情况及其原因; h) 座垫与水平面的夹角; i) 靠背与垂直面的夹角(碰撞前和碰撞后),从靠背到垂直面逆时针方向为正,反之为负; j) 座椅面料材质,是否使用座套以及座套材质; k) 座椅滑轨是否损坏及其损坏情况。 5.4 膝部保护系统评价 对于膝部保护系统的评价,应记录以下信息: a) 膝部保护的类型(如护膝板、气囊); b) 膝部空间的变形位置; c) 碰撞所对应的变形(是否与乘员接触); d) 乘员膝部接触的位置。 5.5 转向柱和转向盘 对于转向柱和转向盘,应记录以下信息: a) 转向柱和转向盘的类型(如直径、辐条数、是否配备吸能装置); b) 碰撞前转向柱的倾斜位置; c) 碰撞前转向柱的伸缩位置; d) 气囊展开时转向盘的钟点位置; e) 转向盘轮圈/辐条的变形位置和变形量; f) 吸能装置的吸能效果(如果配备)。 5.6 安全带系统 对于安全带系统,应记录以下信息: a) 安全带系统是否可用; b) 安全带系统类型(如两点式、三点式、四点式及座椅一体式等)和型号; c) 固定点类型(金属环、半刚性杆、座椅附着式等); d) 自适应功能(自适应肩带等); e) 调节装置的适配性(即导向环、舒适夹等); f) 卷收器类型及其位置(基于车感、基于带感或二者兼有的); g) 安全带高度调节器的位置及调节装置; h) 带扣和锁舌的类型、解锁机制的类型; i) 安全带预紧器的配备情况及激活状态; j) 安全带预紧器类型(机械式、烟火式、其他); k) 安全带预紧器位置(带扣处、卷收器处、B柱处等); l) 安全带预紧器的负荷限制; m)安全带限力器的配备情况及激活状态; n) 安全带限力器类型(织带撕裂式、弯曲杆式、扭转杆式、其他); o) 织带锁止是否激活; p) 对乘员的固定效果; q) 充气式安全带的配备情况及激活状态; r) 预碰撞安全带预紧器的配备情况及激活状态; s) 安全带系统的作用类型(非预警式、预警式、预预警式)。 5.7 安全带约束的使用 对安全带约束的使用情况,应记录以下信息: a) 安全带系统使用的正确性; b) 安全带系统的佩戴类型(主动式、被动式等); c) 是否使用安全带的判断依据; d) 碰撞期间安全带的失效情况(如果失效); e) 警方报告中对安全带使用的调查结果。 5.8 安全气囊系统 应记录每个座椅位置的气囊个数及其展开情况,包括每个气囊的下列信息: a) 气囊的类型(未配备、原装的、替换的、翻新的)。 b) 气袋的尺寸大小,单位为厘米(椭圆形气袋测量其长轴和短轴尺寸、圆形气袋测量其直径、方形 气袋测量其长宽尺寸)。 c) 激活、弹出情况。 d) 用户对气囊设置的可激活状态。 e) 气囊位置: 1) 转向盘中间位置; 2) 仪表盘; 3) 仪表盘下部(膝部安全气囊); 4) 侧门、后顶盖侧板; 5) 座椅侧面(内侧/外侧); 6) 上边梁的乘员头部位置; 7) 座椅背部; 8) 踏板区域; 9) 座垫(防下潜); 10) 风窗上横梁; 11) 顶棚; 12) 其他。 f) 表明气囊系统有问题的迹象。 g) 气囊饰盖是否在设定的撕裂线打开。 h) 气囊饰盖的损坏情况。 i) 气囊的损坏情况及其损坏原因。 j) 气囊是否正常展开。 k) 气囊是否有泄气孔。 l) 此乘员位置上的气囊与其他乘员接触的情况。 m)气囊固定组件损坏情况。 n) 气袋损坏情况和接触痕迹(正面和背面)。 o) 气囊饰盖轮廓及尺寸。 p) 气囊泄气孔轮廓及位置。 6 乘员数据 6.1 概述 记录每个乘员的个人资料、乘坐位置、弹出/约束状况、损伤严重度/损伤结果数据(诸如死亡、伤害 指数等级评分最大值、功能性缺失、以及治疗措施等),同时记录6.2中乘员约束的相关数据。 6.2 乘员信息 6.2.1 乘员基本信息 应记录以下乘员基本信息: a) 身高和体重; b) 年龄和性别; c) 乘员具体尺寸(如坐高、臀部到膝盖的长度、膝盖到足底的长度、手臂的长度等); d) 既往病史(心血管、听觉等)及此前的身体状况或残疾情况。 6.2.2 乘员衣着 应记录以下乘员衣着信息: a) 上装的款式和材料(长短、厚薄); b) 下装的款式和材料(长短、厚薄); c) 鞋(尺寸和鞋跟高度)。 6.2.3 乘员身体姿态 应记录以下乘员身体姿态信息: a) 碰撞前可能导致乘员离位的操作(例如制动); b) 乘员姿态(坐、躺、跪、站); c) 碰撞时乘员躯干与头部相对于正常姿态的位置; d) 碰撞时乘员下肢的位置; e) 碰撞时乘员上肢的位置; f) 碰撞时乘员头部的转动情况; g) 乘员是否用手臂支撑了身体; h) 乘员是否用腿支撑了身体; i) 碰撞过程中乘员身体的旋转情况; j) 碰撞后乘员的位置; k) 使用的视力辅助设备(眼镜、隐形眼镜); l) 乘员手上或腿上放置的物品。 6.2.4 驾驶员的补充信息 应记录以下驾驶员的补充信息: a) 车辆上可调的控制踏板配备情况以及踏板在碰撞时的位置; b) 碰撞时驾驶员的手在转向盘上的位置; c) 碰撞时驾驶员的手是否脱离转向盘以及脱离的原因; d) 碰撞时驾驶员下巴到转向盘中心的距离; e) 碰撞时驾驶员胸部到转向盘中心的距离; f) 碰撞时驾驶员的足、膝所处的位置; g) 碰撞后驾驶员是否试图控制车辆并且是否成功; h) 在安全气囊展开后,驾驶员是否为了前方视线而移动气囊以及移动气囊的必要性。 6.3 乘员意识 应记录以下乘员的意识信息: a) 乘员是否意识到车内的烟雾以及烟雾来源; b) 当觉察到有烟雾时,心理的紧张程度; c) 是否有刺激性气味。 7 乘员损伤数据 7.1 概述 记录每位乘员的每个伤口的致伤接触物、身体损伤部位、伤口状态、解剖结构、伤害指数等级等数 据,同时记录7.2中与约束相关的致伤接触物数据。 7.2 与约束相关的致伤接触物 7.2.1 内部致伤接触物 应记录以下信息: a) 护膝板; b) 座垫、座椅靠背。 7.2.2 约束系统致伤......
英文版: GB/T 39423-2020  
相关标准:GB/T 39424.1-2020  GB/T 39424.2-2020  
英文版PDF现货: GB/T 39423-2020  GB/T 39423-2020